【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学理研究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理研究

专题║ 龙的腾飞:中国与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项江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2-15 | 点击数:4819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摸得着、看得见,比如龙门石窟、敦煌壁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着,却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是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民俗活动、礼仪节庆等。如果说“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恐怕许多人都会赞同吧!

  从2006年开始,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成为我们国家的“文化遗产日”。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奋力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弘扬走上了不断加速的快车道!

  目前,我们国家不仅有“文化遗产标志”,而且有“文化遗产保护公益歌曲”、“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等。中国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上正闪耀出越来越灿烂的光芒。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到2015年,我国将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将得到全面有效保护。

  保护文化遗产正在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不仅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物质与非物质文明,世界各民族都创造了独具风采的物质与非物质文明。人类文明的百花园是多样性的统一,是悠久灿烂的人类文明的共同写照!本期特别策划特别邀请了一些外国学者撰写文章,从中可见,我们共同创造了人类文明,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方面,我们也面临着共同的议题与挑战!

  “龙”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文化符号。我们相信,在预示着吉祥、腾飞、奋进的龙年,中华文化必将与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一起,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项江涛)

 

  中国“非遗”名录撷英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要求而设立的,它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主要区别在于,列入此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危险状况,急需保护。

  至2011年,已有来自16个国家的27个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来自约140个国家的232个项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迄今,已有139个国家批准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截至2011年11月,中国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近87万项,共有29个项目列入代表作名录,7个项目列入急需保护名录。进入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的“非遗”项目有7万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项目:

  羌年、 中国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麦西热甫、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中国活字印刷术、中国赫哲族伊玛堪说唱艺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项目:

  昆曲、古琴、木卡姆、蒙古族长调民歌、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南音、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侗族大歌、粤剧、格萨(斯)尔、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热贡艺术、藏戏、玛纳斯、花儿、西安鼓乐、中国朝鲜族农乐舞、中国书法、中国篆刻、中国剪纸、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端午节、妈祖信俗、中国雕版印刷技艺、呼麦、中医针灸、京剧、中国皮影戏。

  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列入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2011年6月24日,世界遗产委员会将中国申报的文化遗产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列入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这一遗址由西湖及三面环绕的山峰组成。

  自公元9世纪以来,西湖的湖光山色引得无数文人骚客、艺术大师吟咏兴叹、泼墨挥毫。景区内遍布庙宇、亭台、宝塔、园林,其间点缀着奇花异木、岸堤岛屿,为江南的杭州城增添了无限美景。数百年来,西湖景区对中国其他地区乃至日本和韩国的园林设计都产生了影响,在景观营造的文化传统中,西湖是对天人合一这一理想境界的最佳阐释。

【关联文章】

[方李莉]非遗”保护新高度: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
[莱顿]物质与非物质:传承、断裂、延续与共存
[石奕龙 艾比布拉·卡德尔]文化主体:遗产内在价值的最核心因素
[荻野昌弘]日本文化政策缺失的得与失
[朴震浩]4D形态的数字化复原
[乐青]生产性保护:活态传承的有益探索
[白莉 Angela Marie Lloyd]商品化的风险与机会:以土耳其科尼亚的毛拉维教派塞玛仪式为例

  本期特别策划策划人:项江涛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第266期 2012年02月13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赵冬菊]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互动
下一条: ·[方李莉]“非遗”保护新高度: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
·[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
·[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
·[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谢行发 沈琪]广东三灶鹤舞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
·[谢开来]大众文化中的咏春拳叙事研究·[温必锋 尹海鹰 沈素惠 黄玉霞 王杰]传承多彩非遗,筑梦美丽花城
·[卫才华 方洁]人本中心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再评估·[王娜]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研报告
·[王晨]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唐璐璐]饮食成为非遗:意义建构、批量生产与隐匿的商业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