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田野报告

首页民俗学文库田野报告

80后大学生采集苗族最早英雄史诗《亚鲁王》
  作者:记者 李洋   摄影/图:高剑秋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2-23 | 点击数:6499
 

 


  《亚鲁王》的整理收集者之一杨正江(右)和67岁的东郎陈兴华,现场吟唱《亚鲁王》。高剑秋 摄

  昨天,中国文化界迎来了一位“英雄”的回归。经过3年艰苦采集和整理,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的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终于正式出版。这部古老作品在口头传唱之外,第一次拥有了文字唱本,这也意味着除《格萨尔王传》、《江格尔》、《玛纳斯》等作品之外,又一部伟大的中国少数民族史诗作品将被更多的人知晓和流传。

  《亚鲁王》是有史以来第一部苗族长篇英雄史诗,其创作年代与《诗经》处于同一个时代。但是直到2009年,在贵州省安顺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申报过程中,这部作品才真正进入当代文化界的视野。《亚鲁王》的意外现身,甚至被列为当年“中国十大文化新发现”之一。

  《亚鲁王》一直沉寂于民间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其一直流传在西部苗族聚集地,也就是现在贵阳市西南的麻山地区。该地区处于紫云等6县交界处,非常偏远,几乎与世隔绝。而且,当地人使用的“西部苗语”相当艰涩,外人很难听懂。能在第一线进行搜集和调查工作的,只有一个“80后”苗族大学毕业生。

  这个苗族年轻人叫杨正江,今年29岁,从小生长在麻山地区,自2008年起在紫云县文化局专门做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杨正江对民族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此前他在贵州民族学院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时候,每年节假日都要回到家乡做田野调查。“祖先的史诗让我流泪。”杨正江说,那时他的耳中常常回荡那些山谷中的厮杀与绝唱,这让他的内心无法平静。正是因为对家乡文化有着如此丰厚的积累,他才能够在非遗普查工作中将自己家乡的史诗挖掘出来。

  2009年,中国民协专门立项派出专家调查组深入贵州采集信息。调查组发现,在约有30万人口的麻山地区,只有3000位东郎(苗族语言音译,指专业歌师),《亚鲁王》便在他们中间世世代代口耳相传。但是,由于《亚鲁王》是纯粹的口头流传史诗,没有文字记录,没有唱本,东郎们口中的唱词也不太一样,因此其采集过程相当艰难。另外,大多数东郎年纪较大,其中最年长的已有93岁高龄,最年轻的也已超过45岁,他们中能够唱出全本《亚鲁王》的人已不多了。

  其实,《亚鲁王》并不是一部供人娱乐所用的史诗,它是在当地苗族人的葬礼上吟唱的。其吟唱必须伴随着严格的仪式进行,是当地人生死转换不可或缺的人生仪礼,意在指引亡灵回到先祖故地。这使得《亚鲁王》并不能随意听到,收集整理工作必须等到举行仪式的时候才行,无形中加大了工作难度。在收集整理《亚鲁王》的日子里,杨正江常常独自一人游走于各个村寨,孤独感令他常常站在巨石上对天大喊,以此发泄苦闷。

  经过3年的采集整理,在专家与杨正江的配合下,在中国民协和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的资助下,《亚鲁王》第一部共10819行的内容终于得以出版。为了让更多人可以了解这部古老的作品,该作品采用苗文记音、记录,汉语翻译的方式出版发行。

  目前,《亚鲁王》第二部的采集工作已经展开。杨正江透露:“我们在田野调查中,已经发现亚鲁王的子辈和孙辈的故事,内容更加丰富,更加生动。”据悉,除了收集亚鲁王后代的故事,并整理成第二部、第三部之外,工作组还将整理亚鲁王的家族传承谱系,力图全面“破译”这位苗族先祖对苗族文化的影响。

  故事梗概

  《亚鲁王》讲述的是西部苗族的先祖亚鲁王的故事。亚鲁王是一个真实但被神化的人物。传说,他造出了日、月、山、地,让自己的部族在平原地区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但是,他拥有的宝物“龙心”引来两个亲哥哥的嫉妒,并导致了战争的爆发。亚鲁王不得不带着王妃、王子和族人长途迁徙,退居到难以生存的山地,刀耕火种,重新开始生活。但他的哥哥们仍然紧追不放。最终,亚鲁王奋起反抗,保卫家园。

  《亚鲁王》将一个民族和其先祖的创世史、征战史和迁徙史融合成一部史诗,在世界英雄史诗谱系中是比较少见的,因而其价值更加珍贵。
 

  文章来源:中新网-北京日报 2012年02月22日 13:28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项阳]传统音乐文化视野中的“胜芳现象”
下一条: ·乡村公共空间的消失与重建
   相关链接
·[央吉卓玛]格萨尔史诗传统的在地保护实践与社区内生动力·[冉小芳 左红卫 王耀萱 龚光平]乡村振兴视阈下剑河苗族剪纸的传承发展研究
·[刘海平 李琳]巴赫金狂欢诗学理论视域下的城步苗族庆鼓堂·[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苏明奎]文学与记忆:苗族口头文学《仰阿莎》的跨媒介书写·[韦柳相]苗族“亚鲁王”史诗程式化分析
·[胡琳]灾害叙事与埋岩习俗的文化阐释·[何佩雯]苗族民间叙事中的灾害母题表述研究
·[范宗朔]亚美尼亚史诗《萨逊的大卫》的经典化和多元文化因素·[何佩雯]苗族民间故事中的灾害伦理
·[陶阳]英雄史诗《玛纳斯》工作回忆录·[郑宇 胡梦蝶]云南苗族山岳文化变迁与生计方式演变
·[巴莫曲布嫫]以口头传统作为方法:中国史诗学七十年及其实践进路·[石寿贵 石维刚]浅谈苗族的赶秋节文化
·[杜琳宸]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吴晓东]“苗族杨姓不吃心”故事的演变与习俗的起源
·“中国史诗传统”展在阿拉木图开幕,涉及中国20多个民族·[肖远平 奉振]苗族民间故事善恶观与基层社会治理研究
·[孙正国]20世纪后期中希神话比较研究之批评·[林继富 彭书跃]民间故事讲述人与苗族“花场”的建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