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饮食,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就是服饰了。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云纱染整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欧阳小战向记者介绍了这种盛产于岭南的传统手工天然染整丝绸面料——“香云纱”。“这是迄今为止唯一保留植物染与矿物染的丝绸面料,具有凉爽、透气的特点。如今这种传统工艺已从面料产品、服装延伸到家居等多个领域。器以载道,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终极诉求,我们在传承发展‘香云纱’这独具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传统衣饰同时,也由此来发扬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品质。”欧阳小战说。
“说起‘非遗’似乎离我们生活很远,但今天在大展上看到的这些参展项目,让我改变了想法。”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陈安迪谈起了自己的参展感受,热爱摄影的她原本仅是来拍些有意思的照片,但此次展会的经历却让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对于祖先传承给我们的这些宝贵的文化瑰宝,是应当值得我们珍视的”,陈安迪说。
发掘“非遗”市场价值,保护为主传承发展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马文辉在此次大展的工作会议上强调,“当前,‘非遗’生产性保护工作关键在于,保护好传统技艺的同时也要创新发展形式。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发展的关系,促进文化遗产资源在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实现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长久以来,茶被公认为是一种健康的饮品。普洱茶制作技艺的第八代传人李兴昌介绍说,“为有效保护和传承制作技艺,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生产性保护措施。例如,创办了宁洱困鹿山贡技茶场,在保持传统制作技艺基础上建立符合国家食品生产卫生标准的普洱茶制作技艺系统生产流程,以此来通过生产性保护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我们在几次参展中发现,大众对普洱茶期待是较高的,但同时也有一些担忧,比如茶的品种、生产时间都有很多不同,作为生产厂家应明确地把产品等级告诉消费者,让更多的人来认识茶品工艺的独特性。”李兴昌说。
广东佛山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玉榕,在此次大展上带来了佛山独有的彩灯工艺展示。从事50余年灯式制作的杨玉榕成长在一个美术世家,留学于巴黎的父亲致力于西洋油画的创作,而杨玉榕却从小对传统的手工制作情有独钟。“其实我的儿子也不是学习美术专业的,但他对这种传统灯式制作有着浓厚的兴趣,现在已经成为我的徒弟了。”“应该说,悟性还不错,在香港展出的几十米的大型灯都是由他制作出的。”儿子能够成为传承者,这让杨玉榕感到无比欣慰。
据了解,此次参展的4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几乎都创办了技艺制作传习所,坚持言传身教、完整授艺。
“前来参展的传承人仅是其中部分代表,这不只是个人的智慧,更是历史文化的积淀。另外,对于传承人来说,这样的展示也是他们面向社会的一种宣誓,以此担负起培养传承人的神圣责任。”刘魁立教授说。(本文摄影 陈安迪)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工人日报 2012年02月13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