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传承日常生活中的文化之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侧记
  作者:记者 赵亮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2-21 | 点击数:10501
 

  除了饮食,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就是服饰了。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云纱染整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欧阳小战向记者介绍了这种盛产于岭南的传统手工天然染整丝绸面料——“香云纱”。“这是迄今为止唯一保留植物染与矿物染的丝绸面料,具有凉爽、透气的特点。如今这种传统工艺已从面料产品、服装延伸到家居等多个领域。器以载道,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终极诉求,我们在传承发展‘香云纱’这独具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传统衣饰同时,也由此来发扬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品质。”欧阳小战说。

  “说起‘非遗’似乎离我们生活很远,但今天在大展上看到的这些参展项目,让我改变了想法。”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陈安迪谈起了自己的参展感受,热爱摄影的她原本仅是来拍些有意思的照片,但此次展会的经历却让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对于祖先传承给我们的这些宝贵的文化瑰宝,是应当值得我们珍视的”,陈安迪说。

  发掘“非遗”市场价值,保护为主传承发展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马文辉在此次大展的工作会议上强调,“当前,‘非遗’生产性保护工作关键在于,保护好传统技艺的同时也要创新发展形式。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发展的关系,促进文化遗产资源在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实现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长久以来,茶被公认为是一种健康的饮品。普洱茶制作技艺的第八代传人李兴昌介绍说,“为有效保护和传承制作技艺,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生产性保护措施。例如,创办了宁洱困鹿山贡技茶场,在保持传统制作技艺基础上建立符合国家食品生产卫生标准的普洱茶制作技艺系统生产流程,以此来通过生产性保护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我们在几次参展中发现,大众对普洱茶期待是较高的,但同时也有一些担忧,比如茶的品种、生产时间都有很多不同,作为生产厂家应明确地把产品等级告诉消费者,让更多的人来认识茶品工艺的独特性。”李兴昌说。

  广东佛山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玉榕,在此次大展上带来了佛山独有的彩灯工艺展示。从事50余年灯式制作的杨玉榕成长在一个美术世家,留学于巴黎的父亲致力于西洋油画的创作,而杨玉榕却从小对传统的手工制作情有独钟。“其实我的儿子也不是学习美术专业的,但他对这种传统灯式制作有着浓厚的兴趣,现在已经成为我的徒弟了。”“应该说,悟性还不错,在香港展出的几十米的大型灯都是由他制作出的。”儿子能够成为传承者,这让杨玉榕感到无比欣慰。

  据了解,此次参展的4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几乎都创办了技艺制作传习所,坚持言传身教、完整授艺。

  “前来参展的传承人仅是其中部分代表,这不只是个人的智慧,更是历史文化的积淀。另外,对于传承人来说,这样的展示也是他们面向社会的一种宣誓,以此担负起培养传承人的神圣责任。”刘魁立教授说。(本文摄影 陈安迪)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工人日报 2012年02月13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瞭望》:“非遗”生产性保护之路
下一条: ·广西构建中越边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带
   相关链接
·[任砚泽]《断魂枪》反映的传统技艺传承困境·[李丽楠]从隐喻到反身性
·[张丽婷 于俪婧 刘明明]非遗语境下博山陶瓷传统技艺本土性的现代化转型研究·[袁宙飞 袁文军]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体系构建与实测
·[徐媛]传统技艺类“非遗”中的身体研究·[孙芳]木版年画的产业链构建
·[马桂纯]苏绣艺术的传承与生产性保护研究·[刘朝晖]谁的遗产?商业化、生活态与非遗保护的专属权困境
·[赵伟翔]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生产性保护现状研究·[孟子凡]机械参与生产的非遗传统技艺
·[姜晶晶]“吉昌花饽饽”技艺的生产性保护研究·[杜薇 杜双双]族内多元与族际单一
·[胡玉福]传统技艺类非遗保护标准研究:以鲁锦项目为例·[季中扬 陈宇]论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保护
·[赵迎芳]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和保护的实践与思考·逾两百项中国非遗传统技艺黄山斗艳 非遗文创产品受捧
·[刘晓春 冷剑波]“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实践与思考·[仵军智]传统技艺类“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与市场开拓研究
·[朱以青]基于民众日常生活需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潘文焰 仲富兰]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生产性保护路径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