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触摸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古老文化在生活中传承
  作者:记者 谌强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2-07 | 点击数:13198
 

柳编手艺让邱守胜夫妇身居家中也能收入两万元以上
本报记者 谌强 摄
  与杨华珍在四川汶川走出的“居家就业、在家致富”新路一样,山东省临沂农民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中走出了一条“打柳编筐、养活一家”的新路。沂河、沭河沿岸的自然条件适宜生长优质杞柳,当地农民自古以来就使用柳条编制各种农用和日用筐篮,在日常生活中掌握了这一就材加工、量材为用的传统手工技艺,柳编技艺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中,临沂传统柳编告别了过去自给自足的生产形态,开始采用“经销公司+经销商+农户”的现代形式组织生产,随着国际化市场的开拓,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临沂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和外贸出口支柱产业,带动了当地25万农民从事柳编生产,柳编出口量占到全国出口总量的60%,临沂被誉为“中国柳编之乡”。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院长赵屹老师说,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曾在临沂等地开展“手艺农村——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这一课题,对临沂柳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生产性保护的现状进行了田野调查、理论研究和创新设计。赵屹说,除了给当地农民生活带来令人欣喜的改变外,临沂柳编技艺也在生产性保护中和产业化的带动下,在挖掘、整理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产品类型日趋丰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赵老师边说边翻开了一本展示调研成果的小册子,上面用彩色照片展示的临沂柳编技法统计竟有四十种之多,而其中的鸟巢编、乱编、镂空编等技法的各种艺术品就放在进行现场展示的邱守胜师傅身边,不时有参观者在观赏编结技艺的同时,总是想将那些精美的展品一一买走。赵老师说,临沂柳编在生产性保护中已发展出家居、装饰、文房、园艺、宠物、家具、旅游休闲等不同类别的三百多个小类的一万多个花色品种,并因其低碳、环保、自然、时尚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延续与回归

  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所副所长、研究员邱春林说,此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关注和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中的一些课题,大展中展览展示的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类项目等,其传承状况原来就是在实际生活中传承,我们现在强调生产性保护就是要尊重原来的状况,让其回归这种状态,使之得以持续和健康发展。

  邱春林说,对于这些具有生产性质和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如果只靠单纯的静态保护和抢救性保护,单纯地进行资料和文献整理研究,不足以激发其活力,通过生产性保护,既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今天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得到统筹协调,也能够增加这些技艺项目传承人和当地人民群众的经济收益,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能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此次大展带给我们的启示。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2012-02-07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非遗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在京开幕
下一条: ·非遗生产性保护要守住传统技艺和制作底线
   相关链接
·[任砚泽]《断魂枪》反映的传统技艺传承困境·[李丽楠]从隐喻到反身性
·[张丽婷 于俪婧 刘明明]非遗语境下博山陶瓷传统技艺本土性的现代化转型研究·[袁宙飞 袁文军]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体系构建与实测
·[徐媛]传统技艺类“非遗”中的身体研究·[孙芳]木版年画的产业链构建
·[马桂纯]苏绣艺术的传承与生产性保护研究·[刘朝晖]谁的遗产?商业化、生活态与非遗保护的专属权困境
·[赵伟翔]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生产性保护现状研究·[孟子凡]机械参与生产的非遗传统技艺
·[姜晶晶]“吉昌花饽饽”技艺的生产性保护研究·[杜薇 杜双双]族内多元与族际单一
·[胡玉福]传统技艺类非遗保护标准研究:以鲁锦项目为例·[季中扬 陈宇]论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保护
·[赵迎芳]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和保护的实践与思考·逾两百项中国非遗传统技艺黄山斗艳 非遗文创产品受捧
·[刘晓春 冷剑波]“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实践与思考·[仵军智]传统技艺类“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与市场开拓研究
·[朱以青]基于民众日常生活需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潘文焰 仲富兰]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生产性保护路径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