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触摸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古老文化在生活中传承
  作者:记者 谌强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2-07 | 点击数:13197
 

  生产性保护使古老技艺更好传承

阿坝州妇女现场展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藏族编织挑花刺绣技艺      本报记者 杨慧峰 摄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林彤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既让传统技艺融入了当代生活、为当代生活服务,同时也增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身基础和活力,使保护和传承的工作得以做得更好。林彤说,在大展开幕式上代表参展单位发言的、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藏族传统编织挑花刺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杨华珍,她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说明。

  杨华珍正在展台前仔细地回答着一个个参观者的询问,就像她在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区回答徒弟们的提问一样。阿坝州是藏族、羌族聚居的地方,汶川大地震发生时,杨华珍已退休,但看着因地震失去土地的农村妇女没有活儿干,生活也无法安定下来,她特别想尽一己之力去帮助她们,她想到了传统藏羌织绣。面对地震带来的重重困难,她与灾区的藏羌妇女一道,抢救、征集、保护了三千余件传统藏羌织绣作品,并在汶川等地举办培训班,传播、传承藏羌织绣技艺。

  杨华珍说,小时候向妈妈、外婆学习过做针线活和刺绣唐卡,现在可以通过这些传统技艺来帮助大家。现在,杨华珍应汶川县政府邀请,在汶川县映秀镇组建了中国汶川藏羌织绣传习所,通过培训,带动一千多名农村妇女走出了一条依靠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居家就业、在家致富”的康庄大道。为了帮助农村妇女就业,汶川县为传习所培训班提供了八百平方米装修好的房子,由杨华珍免费培训农村妇女。杨华珍不仅不收学费,还提供学习材料,有时,学员由于技术不熟练而损坏了材料,她不计较,用自己在成都搞刺绣、卖唐卡的钱来弥补,使学员安心学习。

  几年下来,杨华珍在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中,采取了“协会+传承人+公司+农村合作社”的模式,经过杨华珍培训的农村妇女,大多在自己的家中从事农业劳动同时,还能靠这门新学的技艺每月挣几百元,而一直跟随在杨华珍身边专职搞刺绣的人,每月也能挣一两千元,她们制作的传统藏羌织绣艺术品已远销海外,杨华珍也尽力为在家的农村妇女们努力寻找着新的业务,让她们在家中制作,她也因此被香港和四川省分别评为“优秀义工”和“杰出志愿者”。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2012-02-07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非遗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在京开幕
下一条: ·非遗生产性保护要守住传统技艺和制作底线
   相关链接
·[任砚泽]《断魂枪》反映的传统技艺传承困境·[李丽楠]从隐喻到反身性
·[张丽婷 于俪婧 刘明明]非遗语境下博山陶瓷传统技艺本土性的现代化转型研究·[袁宙飞 袁文军]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体系构建与实测
·[徐媛]传统技艺类“非遗”中的身体研究·[孙芳]木版年画的产业链构建
·[马桂纯]苏绣艺术的传承与生产性保护研究·[刘朝晖]谁的遗产?商业化、生活态与非遗保护的专属权困境
·[赵伟翔]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生产性保护现状研究·[孟子凡]机械参与生产的非遗传统技艺
·[姜晶晶]“吉昌花饽饽”技艺的生产性保护研究·[杜薇 杜双双]族内多元与族际单一
·[胡玉福]传统技艺类非遗保护标准研究:以鲁锦项目为例·[季中扬 陈宇]论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保护
·[赵迎芳]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和保护的实践与思考·逾两百项中国非遗传统技艺黄山斗艳 非遗文创产品受捧
·[刘晓春 冷剑波]“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实践与思考·[仵军智]传统技艺类“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与市场开拓研究
·[朱以青]基于民众日常生活需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潘文焰 仲富兰]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生产性保护路径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