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母女俩在皮影展示台前聚精会神地操作皮影戏曲人物
本报记者 谌强 摄 |
王炎生已经76岁了,但在农展馆大厅里见他一袭白衣、手脚麻利地和泥、用长木棍用力地搅动工作台转动、精心地抟泥成器的时候,谁也看不出他是已过古稀之年的老人。王炎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11岁开始学艺,至今已六十多年了,是景德镇目前资历最深的手工圆器做坯师傅,祖上世代拉坯,他已是第五代传人了。
王炎生说,他最擅长做的活儿是碗、盘、壶等圆器类的坯,但也不完全是传统的形态,根据时代发展和现代生活的需要,这些传统技艺也在生产性保护中适应社会需求,多年来,他在不断追求和创新中,也尝试着突破圆器做坯的单一品种模式,创造出新的器皿形态来。在王炎生现场演示技艺的工作台上,就摆放着他刚刚拉制出的自己创造的多节葫芦瓶,十分新颖、时尚。
王炎生目前在他工作的景德镇古窑瓷厂专门从事圆器做坯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圆器做坯技艺是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中的一种,古窑瓷厂是近年来文化部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工作、命名公布的第一批4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之一。
此次参加大展、承担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福建建窑建盏烧制技艺传承重任的福建南平市星辰天目陶瓷研究所,则是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中的一个。
建盏产于福建南平建窑,始于唐,盛于宋,是宋代八大名窑之一,因历史变迁失传八百年之久,后经研制发掘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传统烧制技艺,使这一传统技艺在生产性保护中得以发扬光大,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星辰天目陶瓷研究所也与南平的武夷叶启桐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技艺制作研究中心一起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在建盏烧制技艺展示台前忙碌着的,是建窑建盏传承人孙建兴、栗云夫妇和他们的女儿孙莉一家人,孙建兴看着女儿在工作台前熟练地制坯,偶尔给一些指点,不时露出满意的笑容。不一会儿,一个碗坯成型,孙莉拿起一根细线,在旋转的工作台上向泥坯的底部勒去,一个精美的泥坯随后就出现在她的手中,随后泥坯又轻轻地落在一旁母亲伸过来的木托上,放到一边晾着。
孙莉刚届而立之年,已随父亲学习建盏烧制技艺十年了,她说自己祖辈也掌握着这门古老的传统技艺,一代一代传到自己这儿,自己还年轻,还要更好地学习,做得更好,将这门传统技艺好好地传承下去。栗云指着展厅墙上张贴的八条生产性保护措施说,这是当地政府部门与研究所、传承人一道制定并实施的,对建盏烧制技艺的学习和传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2012-02-07 【本文责编:CFNEdito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