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传承人与社区

首页民俗与文化传承人与社区

痴心制谜的郭乃朋
  作者:袁艳 姗悦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2-07 | 点击数:4157
 


  在辽宁鞍山有一个远近闻名的灯谜世家,猜谜是全家人休闲时的最大乐趣。每逢节假日,大家团聚在一起,你出谜我来猜,其乐融融。如今这个大家族的核心人物是郭乃朋,他已被命名为鞍山台安民间谜语的市级传承人。与往年一样,这个元宵节,他又为当地赶制了一道龙年的谜语文化大餐。

  47岁的郭乃朋现在是辽宁鞍山供电公司台安分公司的工程师。他出生于一个“灯谜之家”,其父郭育德被称为“台安谜圣”.郭育德儿时是和奶奶在农村度过的,乡间的娱乐少得可怜,“破谜儿”便成了他唯一的娱乐方式。他整天缠着奶奶和屯里的大人们给他“破谜儿”,丰富多彩的谜语伴他度过了学生时代。郭育德初中毕业后被分配到一个小学任教,课余时间他买来好多有关灯谜的书籍钻研,猜谜的技艺愈发提高。郭育德的妻子杨佩卿也对猜谜情有独钟,不过她最拿手的还是讲谜语故事,对于古今中外的许多谜语故事几乎倒背如流。在这样的环境下,郭乃朋兄妹7人从小都对谜语情有独钟。

  兄妹中,猜谜技艺属郭乃朋提高最快。郭乃朋5岁时,有一次父亲给他出了一则谜语:“锛锛头,片片脚,水红裤子,白大袄”,打一动物。郭乃朋猜的是鸭子,答案却是鹅。这次失利,使幼小的郭乃朋备受打击,于是他下起了功夫,没事就缠着父母陪着他猜谜。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手中的1000多则民间谜语,他能倒背如流,一般的谜语根本难不倒他。

  1990年,郭乃朋在《北京晚报》上看到一则灯谜征稿启事,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投出一稿,没想到真被选中发表了,这使郭乃朋大受激励。这之后,他经常琢磨谜面,逛街时看到商家的招牌、企业的名称时,他都会想一想,看看能不能制谜。一次,他看电影《女驸马》时,唱词“流泪眼望流泪眼”让郭乃朋脑海中呈现出一幅画面:两个人,你看着我,我看着你,眼泪一点一点流下来。于是他用这段唱词做了一个谜面,打两个体育用语(人盯人、落点)。

  郭乃朋制谜不辍,相继在《中华谜报》、《中华灯谜》等报刊上多次发表作品。1993年《中华谜报》举办了一个全国灯谜函授班,专门教授制谜、猜谜的专业知识。郭乃朋报名参加了这个函授班后眼界大开,制谜的水平也得到提高。

  随着制谜水平的不断提高,郭乃朋意识到,任何一则好的谜语,谜面必须严谨无误。为此每次制谜后,他都请父母做第一听众,帮他查找漏洞。有一次,郭乃朋用“阐”字做谜面,打两个金融名词(存单、入户)。母亲听完谜面后,连连摇头说:“谜面和谜底都有一个单字,这样制谜不合理。”于是,郭乃朋将谜面改为“闩”字,母亲这才表示赞同。

  1999年,鞍山市台安县文体局邀请他为当年的台安元宵猜谜会制谜,要求郭乃朋增加原创谜语的比例,而且这些原创谜语必须与台安的历史人文结合起来,从而体现台安特色。于是,郭乃朋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制谜200多则,这些谜语无不带有鲜明的台安特色。比如,他以“件”为谜面,打台安两个镇名(西佛、达牛)。这些颇具台安特色的谜语,使得参加元宵猜谜会的台安人眼前一亮,不少本来对猜谜不感兴趣的人闻讯后,也纷纷参加猜谜会。自此,郭乃朋成为台安县元宵猜谜会的“指定制谜人”,年年为元宵猜谜会制谜。

  闲暇时,郭乃朋还收集整理了不少民间谜语,他的目标是出一本自编的《谜集》。为此,他四处走访,足迹遍布台安的每一个乡镇。2009年,郭乃朋被吸收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委员。2011年,他又成为鞍山市非遗项目台安民间谜语的市级传承人。

  郭乃朋说,现在许多年轻人对谜语不了解也不喜欢,为此他正和一些志同道合的人筹备成立台安县谜语协会,定期开展相关培训,教授学员猜谜、制谜技巧,以期发扬光大台安民间谜语。

  本报驻辽宁记者   袁艳   通讯员  姗悦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2-02-06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感受大师的技艺 欢度我们的节日
下一条: ·不再“靠庙会吃饭”:河南民间艺术品泥咕咕
   相关链接
·[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尹嘉璐]他者视角下的太原传统剪纸非遗传承人生活史分析
·[田小旭]数字时代口头传统影像志·[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
·[宋嘉琪]坚守本真和顺时而变:传承人在非遗保护中的双重选择·[曾榆净 梁莉莉]“看见”多重行动逻辑下的女性传承人
·[艾晶]优势视角下广西女性非遗传承人发展路径研究·[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
·[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王晓宇 潘思薇]新疆面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陈岱娜]自我经营、性别与边界:社区语境下的非遗传承人现状探析
·[周波]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认同”: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设计的新面向·[王历]非遗实践、传承者在非遗商业化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
·[刘朝晖]谁的遗产?商业化、生活态与非遗保护的专属权困境·[郑鑫宇]遗产地社区讲解员与传承人的互动性研究
·[杨文]知识生产与制度赋权:中国非遗传承人制度的当代实践·[涂慷]大美工匠
·[孙立青]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媒介呈现的问题与对策·[何华湘]网络时代非遗传播伦理问题探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