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传统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传统

齐鲁非遗看台:胡集书会
  作者:韩克顺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2-04 | 点击数:4245
 


  胡集是220国道(东营至郑州)上的一个大镇,历来是交通便捷、商贸繁荣的重镇,这里有一个七百多年的书会,2006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山东省的首批,也是滨州市的第一家。近年来连续入选山东省贺年会民俗旅游项目。

  胡集“二、七”逢集,“集”特别大,农历正月十二是春节后的第一个大集,这天早晨,曲艺艺人带着被褥和乐器,兴冲冲地从四面八方赶到这里,太阳升到天空东南角的时候(也就是10点钟左右),胡集村南半部的场院里、湾岸边、崖头上、墙根下,街头巷尾,角角落落,涨满了人潮,几百名说书艺人和数万观众交织在一起。突然,鼓声咚咚,紧接着竹板啪啪,琴弦吱吱,没有举行什么开幕式,也没有人宣布开始,四五十处曲艺场的几百名曲艺艺人同时说唱起来。他们当中有白发苍苍的艺坛前辈,有风华正茂的后起之秀,还有十二三岁的小演员。艺人们有的来自本省,也有的来自河北省的沧州、保定、石家庄等地,还有的来自江苏、河南、天津、辽宁、内蒙古等省市自治区。表演的艺术形式有西河大鼓、渤海大鼓、东路大鼓,山东快书、毛竹板书、评书,还有山东渔鼓、河南坠子、扬琴等。

  说书场上,还不时看到观众三人一帮,两人一伙,交头接耳,比比划划,在品评艺人的技艺,这是附近村里的当家人,他们要选聘雇请好艺人到村里说书,以欢度元宵佳节。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这天艺人的表演特别卖力。一旦被雇主看上,便停止表演,到一边商谈价格。艺人表演一次不一定被人看中,为了卖下场(被人请去),往往多次表演,因此书会持续到下午三四点钟。这时大部分艺人卖下场去,他们和雇主谈妥价格,雇主交上大约书价十分之一的定金,拿走艺人的鼓槌或一件乐器,那可是艺人吃饭的家伙,以此表示双方诚意。少数卖不下场的艺人,有的跟着师父或师兄混口饭吃(没钱),有的打道回府。

  晚上,卖下场的艺人到胡集周围的村里演出,在这方圆五十里左右的范围内,有上百个甚至几百个村庄,有几百名民间艺人同时说书,几万甚至十几万人同时听书,持续四五天,这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堪称奇观。无怪山东省民俗学会原会长李万鹏教授多次考察后说,胡集书会山东独有,全国罕见。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方系教授石清明女士连声赞叹:不虚此行,中国的民间艺术太丰富了,太独特了。

  清末民初是书会的一个盛期,据1934年编纂的《惠民县志》记载,民国初期,惠民县元宵节前后的娱乐消费有个统计表,其中用于正节说书的费用为1200元(大洋),是300多个村的总费用,当时惠民县有1000余个自然村,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村庄都雇说书的,每村花费为4元左右。

  上世纪五十年代也是书会的一个盛期,据干了30年胡集镇文化站站长的胡同利介绍,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书会艺人达到300档子以上,约600余人。“文革”时书会几乎中断。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书会进入又一个高潮,此时笔者作为记者,家又是胡集村,对书会进行多次报道,那几年到胡集赶会的艺人多达250余档,500多人,观众数万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刘兰芳到胡集考察并演出,她看到胡集书会的盛况非常感动,称胡集书会是说书艺人的圣地,不到这里是很大的遗憾。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书会一度萧条。2006年胡集书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在国家文化政策的扶持下,书会又开始复苏。近几年,每年有百余档艺人前来赶会,不仅有近邻省河北、河南、天津等地的,还有湖南、江西、黑龙江等省的,不仅有原来的曲种,还增添了湖南花鼓、江西春锣、东北二人转等新曲种。胡集书会是中国民间艺术活化石,对社会学、民俗学、艺术学、历史学等学科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韩克顺)

 

  文章来源:光明网-齐鲁晚报 2012-02-02 15:51:58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潘鲁生]乡土中国的手艺农村:“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心得
下一条: ·始于元代盛于明清 厚重传奇的马街书会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朱莉莉]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博物馆非遗展陈叙事模式研究(2013-2023)
·[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
·[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赵丹 王洪军]从日常之物到非遗绝活:本溪满族荷包的保护与传承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张统夏 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路维民]实用是非遗最好的传承
·[张玲 张皓南]鲁南五大调在“双创”中的实践·[张爱琳]大英博物馆藏苏州版画的四重价值
·[詹涛]从“走四方”到“守家园”:市场订单制下的代工生成的新华银器锻制技艺·[袁芸健 左红卫]新疆国际大巴扎非遗集市对非遗传承传播研究
·[袁小松]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贵州传统民族乐器“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研究·[余宝平]浅谈井冈山红军医药的历史地位与非遗应用初探
·[于波]景观化与非遗化:伏羲传说的当代呈现·[尹嘉璐]他者视角下的太原传统剪纸非遗传承人生活史分析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杨镕]从舞蹈到体育:秧歌功能的现代转型与重构
·[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徐子清]从黔东南到佛山:来粤务工侗戏艺人群体的异地传承与保护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