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朵云轩木版水印生产性保护见成效 水墨朵云又一春
  作者:曹玲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2-04 | 点击数:7940
 

朵云轩部分木版水印作品。版式设计:蔡华伟

  【阅读提示】曾几何时,非遗被尴尬地称为“非常遗憾”:想传承,后继乏人;走市场,容易变味。有没有新路能走?不少非遗保护单位都在犯难。近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被授牌,对那些具有一定市场价值的非遗项目有所启示:以保持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借助市场手段,将非遗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进行“生产性保护”。在这方面,上海朵云轩的探索具有积极意义:对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版水印,开发其艺术价值、坚持走市场化道路,而且守住了“手工制作特色”这一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底线”.2011年,朵云轩木版水印首度实现盈利。朵云轩如何借助市场力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尝试又有何借鉴意义?

  最近,朵云轩木版水印销售主管杜培明有点忙:好容易存下几十张刘海粟的《金笺牡丹》,消息还没来得及告诉外界,已被几拨人买走了一小半--即将无米下炊的他又要开始琢磨下一批印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的依赖传承人介绍推广,有的需要抢救式记录留存……在走向市场或深居博物馆的十字路口,也有非遗突围而出,成功实现于生产中进行保护。上海朵云轩木版水印,便是其中之一。

  千年工艺保留完整

  全程手工创作,一套工序甚至长达四年

  一早来到水印室,打开加湿器,闭紧窗户,饱湿空气。抄起喷壶,把撑干的画纸重新喷湿、压透,半小时后,准备就绪。

  “水印离不开水。”沈晓红微笑着,此次《金笺牡丹》便是由她印制。举棕刷,掸刷少许淡墨于饾(dòu)版,再提毛笔,蘸补一些浓墨。拉开宣纸,覆上饾版,在纸背拓印。每天,沈晓红不断重复着这样的工序。大红牡丹在金笺纸上舒展花瓣,虽然不是刘海粟的原作,笔触、细节、氤氲的水墨气息,却与原作形神俱似。

  恪守千年的木版水印技艺,古老得如同中国印刷术的“活化石”.“镂象于木,印之素纸”,与雕版印刷术一脉相承的木版水印,源自隋唐,流传千年,制作工艺几乎完整保留。

  木版水印有四步工艺:根据原作笔触设色用毛笔依样分版“勾描”、用刀具刀法进行“刻版”、在宣纸或画绢上“水印”、最后“装裱”.以朵云轩印制的《杂花图卷》为例,勾描者先用一年半的时间,勾描520张刻稿;接下来,雕版者刻一年,完成257块饾版;水印更繁杂,叠色套印、翻动纸张至少3340次--完成整套工序,历时4年半。

  这是手口相传的技术活,有其独门秘笈,经验无比重要,一般人即便帮忙拉纸都不够格。饾版底部以传统膏药粘固于桌面,印过的一沓画纸重新翻开覆上饾版拓印,位置一旦偏差,整幅画便报废。

  木版水印,从上手到精通,总共需要数十年时间,耗费大量心血光阴。其最核心的价值、最昂贵的成本,都在于全程手工。创作一幅国画,能够一气呵成,而用木版水印仿制这幅国画,耗费的人力与心血,只会更多。

  “木版水印,就是需要无限的耐心”,朵云轩木版水印中心主任郑名川感慨道。

  传统技艺留存不易

  实用功能被取代,就发掘文化艺术价值

  不计效率的传统技艺,显然留存不易。“上海朵云轩与北京荣宝斋,是仅有的完整保留传统木版水印技艺的两家,并称‘南朵北荣'.”上海朵云轩集团党委书记崔晓力介绍。

  1900年,上海河南路上新开一家笺扇商号,即日后的朵云轩,其最初的主要业务就是信笺。不过,真正让朵云轩声名在外的,还是木版水印。百余年来,朵云轩的创作者,不乏大家:民国时期胡也佛的“游丝描”勾线,让张大千赞服;擅长人物的李成勋,以竹刻、山水见长的沈觉初,均属名家;陈佩秋也曾收到过创作邀约。

  到了近现代,受到新式印刷术的冲击,从事木版水印,不仅难有扬名立万的机会,还或多或少面临着工作枯寂和生活清贫的考验。计划经济时代,木版水印依靠政府投入,曾被列为出口项目,为国家赚来外汇。其后,朵云轩转为事业单位企业化运营。“人力成本太高,年年亏损,每年企业都是靠补贴来养活木版水印。”崔晓力回忆,持续亏损,木版水印部门奖金总是最低,人心浮动。上世纪90年代,木版水印队伍萎缩至仅20多人。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2012年02月03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专家热议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
下一条: ·中国非遗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创纪录开展
   相关链接
·[任砚泽]《断魂枪》反映的传统技艺传承困境·[李丽楠]从隐喻到反身性
·[张丽婷 于俪婧 刘明明]非遗语境下博山陶瓷传统技艺本土性的现代化转型研究·[袁宙飞 袁文军]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体系构建与实测
·[徐媛]传统技艺类“非遗”中的身体研究·[孙芳]木版年画的产业链构建
·[马桂纯]苏绣艺术的传承与生产性保护研究·[刘朝晖]谁的遗产?商业化、生活态与非遗保护的专属权困境
·[赵伟翔]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生产性保护现状研究·[孟子凡]机械参与生产的非遗传统技艺
·[姜晶晶]“吉昌花饽饽”技艺的生产性保护研究·[杜薇 杜双双]族内多元与族际单一
·[胡玉福]传统技艺类非遗保护标准研究:以鲁锦项目为例·[季中扬 陈宇]论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保护
·[赵迎芳]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和保护的实践与思考·逾两百项中国非遗传统技艺黄山斗艳 非遗文创产品受捧
·[刘晓春 冷剑波]“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实践与思考·[仵军智]传统技艺类“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与市场开拓研究
·[朱以青]基于民众日常生活需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潘文焰 仲富兰]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生产性保护路径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