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专家热议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
——重点是保护,而不是生产性的开发
  作者:董大汗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2-04 | 点击数:7861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愈加被重视,而对于非遗保护也根据其不同的特点,形成了不同的保护方式:针对处于濒危状态和传承困难的非遗项目,提出了抢救性保护方式;针对非遗中部分具有生产性质和特点的项目,提出了生产性保护方式;针对一些传统文化积淀丰厚、非遗项目较为集中、特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持完整、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的特定区域,提出了整体性保护的方式;为了非遗保护事业的长远大计,使非遗保护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立法保护的目标……而在上述保护方式中,生产性保护方式引起了人们更多的关注。1月31日,文化部在京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颁牌。有关非遗生产性保护方式提出以来实际发挥的作用,在运用生产性保护方式过程中出现了哪些不良现象,生产性保护方式的前提和原则是什么,如何客观分析和进一步规范生产性保护方式等话题,再度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

  生产性保护可以激发和延续非遗活力

  所谓生产性保护方式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遗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遗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自提出以来,生产性保护方式在增加传承人和当地人民群众的收益,提高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非遗的积极性,以及促进文化消费、扩大就业、改善民生,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

  文化部非遗司副司长马盛德表示,生产性保护是我国探索非遗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方式之一,只要在实践中注意研究总结,遵循遗产保护规律,把握方向,注意引导,就能很好地促进非遗保护。以国家级非遗项目河北衡水内画的实践为例,传统内画艺术主要生产各类鼻烟壶产品。但是,如今它的这一传统功能早已发生重大变化,需要在保留传统工艺和绘画技艺的同时,研发一些新样式和有新功能的产品,才能使这一传统技艺得以有效传承和保护。目前,该项目尝试设计生产女性化妆盒、各类香水瓶、微型个人肖像瓶及其它装饰性和观赏性较强的工艺品等,将鼻烟壶的原有功能进行转变,赋予它新的内容,注入新的活力,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其实,有很多非遗项目都是在生产实践中产生的,诸如传统丝织技艺、宣纸制作技艺、传统医药炮制技艺、瓷器烧制技艺、徽墨、苏绣、石雕等一大批代表性项目,都是在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并在更为紧密地融入生产、融入生活的过程中,获得了持久的生机和活力。”安徽省文史馆研究员方利山认为,以生产的方式进行保护可以激活非遗的生命力,促使非遗“自我造血”,更好地延续其艺术活力。厦门蔡氏漆线雕第12代传人蔡水况说:“大力发展生产,能够培养很多学徒,行业发展的希望就较大,对地方的文化贡献会比较突出。”

  生产性保护切忌“泛产业化”

  在一些专家看来,生产性保护虽需将文化遗产转化为生产力,但它与产业化生产的低成本、规模化、标准化的诉求不同,而要求有个性、有差异,它要体现的是“手”的价值而不是机器的价值。在生产、经营、流通等环节中使非遗代表性项目得到有效、健康的保护,最终得以传承发展,这是生产性保护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可是在一些地区或人群中,人们对非遗生产性保护的理解有偏差,为了短期的经济效益而过度开发,一味地追求产品数量、经济效益。这些行为忽视了对非遗核心技艺和文化内涵的认识,忽略了其手工艺生产实践环节,从而也丧失了非遗所特有的民族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近年来市场上出现的印刷品唐卡就是典型事例。”马盛德介绍说,手工绘制的唐卡,在绘制前画师们要举行祭拜等仪式,同时,在绘制过程中体现着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虔诚之心和敬畏之感。这一点恰恰是唐卡艺术十分重要的民族文化内涵,也是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最核心、最有价值的地方。而在机械生产下,唐卡则完全丧失了这些文化意义,彻底成为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背离了非遗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保护初衷。因此,在面对非遗项目的开发与利用问题上,必须要保持一种理性的思维,对先辈创造的这些伟大而优秀的文化遗产保持敬畏之心,对非遗项目的开发利用要有所节制。

  “非遗保护要慎谈‘发展’二字,因为我们见到太多在非遗保护领域里用发展代替保护的案例,甚至还有很多似是而非的理论,诸如保护是手段,发展是目的之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田青认为,我们不能用“发展”这个概念致使花费在非遗保护中的努力付诸东流。以北京雕漆为例,其工艺把天然漆料刷在胎上,自然风干后再刷一层,刷漆至少80层至100层,这个过程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然后再进行手工雕刻。可是,现代化、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介入后,天然的漆演变成聚氯乙烯,也不再一层一层地刷,一刀一刀地雕刻,而是像生产塑料鞋底一样做一个模具把红色的聚氯乙烯灌进去,一秒钟生产一个,以至于现在每个旅游景点的小摊上都摆着伪造的雕刻品。这种现代化生产的结果不但没有保护好非遗,反而令传统文化就此中断,先辈们积累下来的智慧也随之淹没。在蔡水况看来,生产性保护不等于简单的产业化,对非遗开发利用的前提是尊重。传统手工艺产品不应靠数量、规模取胜,而应该小批量生产,走高、精、尖的市场路线,用高品质的原料、精湛的手工艺,并融入精神内涵,从而增加手工艺品的文化附加值。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新网-中国艺术报 2012年02月03日 14:55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云南实施60个民族文化生态保护村(区)建设
下一条: ·朵云轩木版水印生产性保护见成效 水墨朵云又一春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
·[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
·[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
·[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谢行发 沈琪]广东三灶鹤舞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
·[谢开来]大众文化中的咏春拳叙事研究·[温必锋 尹海鹰 沈素惠 黄玉霞 王杰]传承多彩非遗,筑梦美丽花城
·[卫才华 方洁]人本中心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再评估·[王娜]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研报告
·[王晨]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唐璐璐]饮食成为非遗:意义建构、批量生产与隐匿的商业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