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传承人与社区

首页民俗与文化传承人与社区

和盲艺人一起挽留绝唱
  作者:韩业庭 张莹莹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31 | 点击数:4896
 

贤孝艺人王月在公园为群众进行贤孝表演

  在我国民歌集成中,贤孝是最富人情的民间音乐之一,作为盲人曾经的一种谋生手段,贤孝一面世便以深沉的悯人情怀受到人们推崇。贤孝是起源于甘肃临夏地区的一种传统说唱艺术,因内容多为演唱劝人向善、孝顺老人父母和歌颂忠义贤德之士的故事,故而得名。

  贤孝在甘肃、青海的许多地方广泛传唱,按地区分为凉州贤孝、河州贤孝、青海贤孝等,深受汉、回、东乡、保安、撒拉、土族等民族群众的喜爱。贤孝的说唱者主要是盲艺人,他们被称为“瞎弦”。盲艺人走街串巷、游走乡村,或在茶园、酒肆、庙会、炕头和红白喜事时演唱。贤孝内容丰富,形式古朴,演唱时手持大三弦,自弹自唱,为烘托气氛,中间偶有夹白。

  过去若有子女不孝或有欺村压市行为,族长和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便请来瞎弦,有针对性地唱,一场贤孝听下来,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若有不悔改者,瞎弦便将其恶行编成唱词,到处传唱。这一招颇有效,所以过去“三不惹”中,瞎弦便是其中之一。瞎弦自身凄凉,若惹了他,他将你编入曲目,浪迹四海传唱,使你臭名远扬。

  随着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间交流的空前密切,很多文化的地域特色愈发黯淡。人类文化的地域特征和民族色彩越不明显,像贤孝这种民间艺术就显得弥足珍贵。2006年5月,贤孝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尽管如此,近些年贤孝仍呈式微之势,贤孝传承困难重重。艺人是艺术传承的载体,过去,很多盲人为生活所迫才把唱贤孝作为谋生手段。而随着社会进步,这种盲艺人正逐渐减少,贤孝艺术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随着一批老艺人的陆续去世,大量古老、优秀的贤孝曲目也被带进了坟墓。另外,受现代信息和娱乐业冲击,贤孝的市场不断萎缩,听贤孝的人越来越少。盲艺人大多是“文盲”,贤孝传承采用口传心授的方式,缺乏记录贤孝曲目、乐谱、歌词的文本,大大增加了贤孝传承的困难,贤孝艺术濒临失传,如不予以保护,再过数十年,可能成为人们永远的记忆!

  保护传承贤孝,当务之急是对贤孝曲目进行大规模搜集、记录、挖掘、整理,先用文字和乐谱把贤孝保存下来。这是基础性也是最重要的工作。进行这样的整理与其说是保护,毋宁说是抢救更合适,因为再不进行整理,老艺人们一旦去世,贤孝艺术就被带进了坟墓。让人们稍感欣慰的是,一些单位已经开始做整理工作,甘肃武威市凉州区文化馆已将整理挖掘贤孝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如果说对贤孝进行整理挖掘是一种抢救的话,要实现贤孝的传承和发展,更关键的是要扩大贤孝的群众基础,只有更多的人去听、去唱贤孝,贤孝艺术才能获得发展的内在动力。这方面,武威市凉州区文化馆也做了努力。近年来,在凉州区文化馆的支持下,当地公园开始不定期举行专门的凉州贤孝演唱会,而这种演唱会自1980年以来已经停止了二十多年。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民间艺术的贤孝,只有回归民间才能真正焕发出原有的活力。

  贤孝艺术的发展,基础在传承,关键在创新。因此,贤孝自身也需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善于传承,缺乏创新的基础;不善于创新,缺乏传承的活力,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在创新引领下的继承,是推动包括贤孝在内所有艺术生生不息、传承发展的两个重要轮子。

  近些年来,贤孝也确实在不断改变。比如,内容上除了传统的孝子贤孙、王侯将相、才子佳人等,还出现了《凉州贤孝唱改革》等剧目;形式上,为了迎合大众的文化快餐口味,一些艺人把原来繁琐冗长的叙事方式加以精简,甚至中间夹杂些市井玩笑和流行语来博得观众的兴趣;表演方式上,也不再局限于以二胡、三弦为伴奏的说唱,风琴、板胡等多种乐器都被利用起来,甚至还加进了舞蹈表演。不过,仅仅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前提下,如何紧跟时代,如何真正实现自身的“现代化”,才是贤孝艺术发展的关键。

  当然,真正把保护传承贤孝的工作落到实处,绝对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甚至有些工作需要政府出面组织。比如,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很多表演贤孝的盲艺人年老体衰,生活困难,大多数贤孝艺人经济状况窘迫。在甘肃武威,在街上卖唱的贤孝艺人每天最多挣十几元钱,刚够维持基本生活。在农村,在经济压力之下,不少贤孝艺人被迫放弃了十几年甚至数十年的“手艺”,转而从事种植、养殖业。当贤孝艺人们为生存而奔波劳碌时,让他们承担起贤孝艺术的保护与传承,谈何容易?

  欲扭转此局面,非得由政府出面不可。而贤孝流行的甘肃、青海等地又是欠发达地区,当地政府尤其县、市级政府财力有限,很多时候心有余而力不足。这种情况不仅在贤孝的保护传承上存在,在很多其他民间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上也都存在,这或许就需要有关部门在国家层面上通盘考虑了。

  贤孝虽然只是一种地区性民间艺术,但其承载着一个地区历史和情感的双重记忆,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一笔文化财富,是我们跟历史对话的一座桥梁。因此,尽管贤孝艺术面临被时代大潮吞没的危险,我们还是要尽最大努力去挽留她。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2012-01-29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剪纸大师叶润生自创蝴蝶剪纸
下一条: ·感受大师的技艺 欢度我们的节日
   相关链接
·[郝佩林]论江南民间说唱艺术的乡野表达·[王素珍] 赞土地与唱春
·“民间艺术大师进高校工作坊”和“民间文化教育指导委员会”在北师大挂牌成立·我国著名格斯尔奇吕日甫大师逝世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民间说唱”专家组成立·[张西昌]民间艺人的身份归属与知识权益
·教育部:民间艺人、能工巧匠可到中小学兼职美育教师·[乌丙安]民间小戏浅论
·[胡玉福]神圣的责任与自我的追求·[钱永平]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民间艺人
·[纪德君]明代小说与民间说唱之双向互动现象初探·胡集书会:恢复元气后何去何从
·《格萨尔》艺人成果展在京举行·[王汉超]马街:七百年不散的书会 承载民间曲艺光荣与梦想
·胡集书会吸引200余档艺人 再现800年曲艺盛况·河南马街书会:盛况依旧,“艺”味黯然
·始于元代盛于明清 厚重传奇的马街书会·齐鲁非遗看台:胡集书会
·上海举办灶画艺术展 民间艺人忧心断代失传·伏藏:被埋藏的秘密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