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怎样留下我们的年味儿?
  作者:记者 周怀宗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27 | 点击数:6620
 


  放鞭炮、贴春联、挂灯笼、办年货、祭灶王、拜祖先、吃团圆饭、守岁、逛庙会、舞龙舞狮、玩社火、看社戏、穿红戴绿、发压岁钱……

  从遥远的农耕时代走来,一直到今天的商业文明,春节都是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每到此时,汹涌的回乡大潮、琳琅的商品货物,宾朋满座、觥筹交错,屋里的欢声笑语、屋外的鞭炮起伏……组成了这一片大地上独有的风景,绵延千年。

  然而,不知何时,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觉得“年味儿”淡了,不论年轻年老,不论是男是女,似乎都觉得过年不再那么让人兴奋和激动了。

  “年味儿”究竟是什么?究竟是“年味儿”淡了,还是人们的感觉变了?又如何让“年味儿”重回人间,重回到中国人的心里?

  你怀念儿时过年吗

  感叹年味儿越来越淡的年轻人,开始在网上晒“小时候的年”,诸如“如今的你还记得儿时怎么过年的吗?”之类的问题,总是能引起许多共鸣。

  有网友写道:“小时候过年,最喜欢的就是放鞭炮,一大串一下子放完了,还觉得不过瘾,偷偷把没放的鞭炮拆成一个一个的,装一口袋,点根香,能放到半夜。”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压岁钱是最让孩子们兴奋的,一网友表示:“那时候压岁钱很少,两三块钱就让我们很高兴了,不知道该买什么,也舍不得买,最后往往把攥皱的钱小心翼翼地放在保密处。”当然,值得回忆的还有年夜饭。“全家人一起包饺子,我就在旁边捣乱。现在年夜饭大家很少在家吃了,都提前在饭店、酒店订年夜饭,虽然在外面吃年夜饭省去了做饭洗碗的麻烦,但感觉没有小时候全家人挤在家里,一边看央视春晚一边包饺子热闹了!”一位70后网友感叹道。

  年轻人在怀念,年老的也在怀念。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发帖说:“我们那个时代困难,一年到头,连白面都吃不上几回,更不用说吃肉了。新衣服也只能过年穿,家里孩子多的,也就老大做一件,换下来给老二,然后以此类推。即便这样当时的小孩们也很高兴。现在人们天天能吃到鸡鸭鱼肉等各种好东西,随时可以买新衣服,哪里还有过去过年的兴奋劲儿呢?”

  年味儿的时间哲学

  “年味儿”变淡了,然而究竟什么是“年味儿”,又为什么让人如此怀念,如此难以忘记?

  著名民俗学家、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刘魁立说:“说到‘年味儿’,首先要说到一个关于时间的问题。时间本来是物质存在的形式,没有物质存在,也就无所谓时间。但是对人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人生百年,说长不短,说短不长,在这么一段生命中,在物质的发展中,总得有一个参照物,以便于我们计算时间的变化。其实人类有一个共同的参照物,太阳。太阳周而复始,有它自己的周期,这个周期是圆形的,或者螺旋形的,那么这个圆形从哪里开始呢?在时间发展的长链里,在哪里找一个头儿呢?所以人们把子夜12点,规定为一天的开始,春节的这一天,规定为一年的开始,正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在这个开始的时候,人们怀着对未来的期望,积蓄力量,在新的时间段里推进自己的人生和事业。所以,它非常重要,正是这种重要,让人们感到庄严、郑重,也就有特别的情绪和记忆。这就是‘年味儿’。当然,还有其他诸如信仰、情感之类的内容让它更加充实,更加被人重视,加深它的‘年味儿’。”

  年味儿的仪式哲学

  连接着两岁的交替,关系着过去的总结和未来的筹划,因此也就有了许多特殊的仪式,来让年变得更加庄重和神圣,这些仪式就叫作风俗习惯。

  刘魁立说:“比如家庭,家庭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最重要的一环,因此总结和调整家庭关系,让家庭在未来更趋和谐,是过年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比如怀念祖先,把他们的贡献用特殊的意识重现,以此继承他们的精神,激励现在的人们要更热爱家庭。再比如向老人行礼,既是一种感恩,也是对他们奉献的一种继承。而给孩子压岁钱,有鼓舞年轻人、给予某种寄托的意味。所有这一切,使得家庭能够在这个时候做一个过渡性的调整,并且处在一个特殊的氛围之中,身在其中的人感到与平常完全不同的感受,这也就是‘年味儿’了。”

  非独家庭关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是如此。刘魁立说:“过去有一整套完备的体系,从腊月开始筹备,扫房子、剃头、洗澡、穿新衣服、迎神等,一直到年后,所有这些让人从内到外,身心举止,都深切地感受到,新年开始了,这样‘年味儿’自然浓了。”

  年味儿其实是感觉

  所以,“年味儿”的本质,其实是一种感觉。所有外在的仪式、风俗、习惯等,都只是让这种感觉更加明显,更加深刻。

  刘魁立说:“人们说过年缺‘年味儿’,首先要问自己,感觉变了没,有没有把它当作一个特殊的时刻,有没有给自己的过去做一个总结,给未来做诸多筹划,有没有辞旧迎新的心态?”

  当然,外在的影响,也确实存在。刘魁立说:“社会环境、时代的变化,很多原本可以加强感觉的东西没有了。比如迎神、祭祖,现代人特别是城市人已经很少进行了。再如漫长的休闲,农业时代是没有周末的,也就是在冬闲的时候有这么一段休息的时间,如今许多条件改变了,特别是大年夜,人们对着电视机里的画面以及无法交流的演员,看别人表达情感,自然‘年味儿’就淡了。”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北京晨报 2012-01-26 A13版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我们回不回家过年:《中国新闻周刊》特稿
下一条: ·[张耐冬]唐朝春节的人情味儿
   相关链接
·[杨秀]一个京西门头沟人的春节过法儿·[刘岚]湛江市太平镇东岸村春节年例习俗调查报告
·[陈在扬]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春节习俗调查·[陈鸿炜]玉林春节饮食民俗的时间感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
·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刘魁立文集》(八卷本)新书发布会 暨学术研讨会在南京隆重召开
·[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刘魁立]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 20周年
·[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
·[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刘魁立先生讲授“民间叙事的形态研究”·[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
·[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