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冯骥才:龙年说“龙”
  作者:记者 周润健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24 | 点击数:8056
 

这是1月22日江苏洪泽县一名市民用烟花在空中
“书写”的繁体“龙”字,以此迎接农历龙年春节的到来。新华社发(陈亮 摄)

  新华网天津1月23日电(记者 周润健)23日,正月初一,农历壬辰龙年正式到来,人们耍龙、赛龙、舞龙。国务院参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表示,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龙代表着吉祥如意、和谐长久,代表着风调雨顺、人寿年丰,代表着团结一致、生生不息。

  作为中国人最为崇拜的龙,是十二生肖中唯一虚拟出来的形象,它是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古老信仰的体现,国务院参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介绍说,从考古中不难发现,龙,在原古时期就已有生动的形象,如红山文化遗址中就发现有石头堆积的龙,距今已有八千多年历史。在远古时代,龙只是具有单纯的图腾意义,后来进入农耕时代,龙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龙有鱼鳞、鳄鱼爪、蛇身,因此,有人认为蛇是龙的原型,也有人认为鳄鱼是龙的原型。但冯骥才认为,龙的形象源于闪电。他说,闪电的形状酷似龙的形状,有了闪电,就有了雨水,就意味风调雨顺。古人认为龙是海神,可以行云布雨,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就有祭拜龙王爷求雨的习俗。

  冯骥才表示,由于龙本身法力无穷,再加上它的形象不断神化,到了封建社会,龙被统治者所占有,成为统治阶级的专有名词,成为帝王与皇权的象征,与龙有关的各种称呼也都应时而现,如龙颜、龙体、龙床、龙袍、龙椅、龙辇等。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封建帝王们常常宣称自己是龙的化身,自诩是“真龙天子”,以此来博取人们的信任和支持。到了辛亥革命以后,龙的这种皇权象征意味不复存在。

  中华神龙呈祥瑞。冯骥才强调说,千百年来,龙的形象早已融入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中,成为凝聚民族感情的凝固剂,成为全体炎黄子孙的精神归依和感情纽带,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象征。世界各地炎黄子孙,都以自己是“龙的传人”而感到自豪。如今凡是有华人居住的地区,每逢年节都有舞龙、赛龙舟等节日文娱活动。

【相关报道】

冯骥才:“人情味”是中国人最深的“年味”

新华网 2012年01月22日 14:31:14

  新华网天津1月22日电(记者 周润健)在农历壬辰龙年春节到来之际,国务院参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人情味”是中国人最深的“年味”。

  冯骥才说,年,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风俗性节日。从腊八到正月十五,历时一个多月,南北同俗,普天同庆,是世界上最大的节日之一。即使在西风正猛的今天,每逢年底,忙碌的“春运”成为独特的年俗。那些长年在外的人,不论身处何地,只要有可能,他们都要上路回家,享受故土和家园的温馨。

  冯骥才指出,一直过着群体生活的中国人,最美好的向往就是人间的亲近与和谐。此中,有对父母与长者的敬爱之情,也有手足牵连之情,邻里互助之情,朋友相援之情,以及对故土家乡依恋的情感。于是年俗之中,大年夜的合家团聚,正月最初几天亲友们的相互走动,登门拜年等等,无不是加强与维系这种人间情谊。团聚是中国人最神往的人间景象。人情味,给年味以浓浓的生活韵味,这也是中国人最深的年味。

  春节临近,为什么那么多的人不顾旅途艰辛,依然返家过年,这是因为有一种特别的年味在吸引着他。冯骥才感慨地说,春节回家,出现在你面前的不仅有至爱亲朋、旧交老友、昔时伙伴、左邻右舍,还有老街老巷、乡土风物与童年小吃。

  虽然离家太久,但此时此刻偶然碰到一个什么细节,会把沉睡在心中深处的故旧一下子拽到跟前。冯骥才深情地说,记得一次我在街头碰到一位阔别了至少三十年的中学同学,那一瞬间忘了他的名字,却脱口叫出他的外号“大牙”。谁料到此刻这个外号仿佛有种神奇之力,把我们热乎乎地拉回到率真无邪、亲密无间的少年时代。我们开始问对方、说自己、谈现在、聊过去;所说到的当年的同班同学时,也多是外号,惹起我们阵阵大笑。

  “春节这个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民俗节日包含了诸多的精神含义:团圆,欢庆,祥和,平安。”冯骥才说,“中国人的年,是老百姓自我增加民族凝聚力和亲和力的日子,而民族的这种亲和力有很多是靠我们的民俗维持下来,民俗不是看的,不是与我们无关的,而是与我们紧密相连的。它虽是潜在的、无形的,却是一种自发的情感,这种团结的情感到关键的时候就会生发出来,这种无形的力量是真正的力量。”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新华网 2012年01月23日 11:05:18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特写:年味在香港
下一条: ·第二届海峡两岸春节民俗庙会开幕
   相关链接
·[杨秀]一个京西门头沟人的春节过法儿·[刘岚]湛江市太平镇东岸村春节年例习俗调查报告
·[陈在扬]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春节习俗调查·[陈鸿炜]玉林春节饮食民俗的时间感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三大史诗上春晚:后台故事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龙年说龙“中国龙的文化阐释”
·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
·[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
·[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