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侯晓晨]北京地名“寻龙之旅”
  作者:侯晓晨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23 | 点击数:12057
 


 

明英宗与飞龙桥胡同有不解之缘 《唐土名胜图会》中的飞龙

  【编者按】龙年就要到了。在北京的城里、郊外,分布着不少带“龙”字的地名。历史上,这些地方与龙有什么相关的传说,还有什么遗迹呢?请您和我们一起出发,开始这次神秘的“寻龙之旅”。今天请看第一部分:城区篇。

  ■西城区龙头井街:传说因井中龙头而得名,唐代的龙道村就在附近

  中轴线,纵贯着京城南北,是古都的灵魂所在。这次“寻龙之旅”,也从中轴线附近的龙头井街开始。

  地安门西大街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我在公交“北海北门”站下车,在路北向西走了一会儿,拐进一个朝南开的小胡同,向前走了几步,映入眼帘的,是一口小小的水井,旁边立着汉白玉石碑,上书三个大字:“龙头井”。看来,龙头井街是因为这口井而得名的。那么,井的名字又是从何而来呢?

  传说,清朝的时候,有一年北京大旱,城里的井几乎全都干涸了,只有这条街上的一口水井,水源充足,甘甜爽口。附近的人们纷纷慕名来这里打水。一天,有个小和尚刚把轳辘放下,一探头,不禁“啊”地叫了一声:井中隐隐约约有个龙头,好像在吐水呢!皇帝听说此事,马上派官员去察看,果真发现有个龙头。官员大惑不解,忽听“喳喳喳”几声,抬头一看,旁边古庙的鸱吻(屋脊檐角的装饰物)上面,一只喜鹊正在欢快地啼鸣。官员这才恍然大悟:井中的龙头,其实是鸱吻的倒影啊!虽然谜底是揭开了,但一传十,十传百,“龙头井”的大名在老百姓中间算是叫开了。

  当然,这只是个有趣的传说,很可能是后人附会。根据我查到的资料,胡同南段,也就是邻近地安门西大街这段,原称“药王庙街”;北段在明朝称为“人头井”,入清之后雅化为“龙头井”,《宸垣识略》、《京师坊巷志稿》等清代文献就记作“龙头井”。

  龙头井的神秘之处,还不止于此。1956年,在北海西侧的爱民街,出土了唐开成三年(838年)唐卢龙节度都押衙周元长墓志,称其“葬于蓟城东北七里龙道之古原”。1976年,在北海西岸的北海中学教学楼前,出土了会昌六年(846年)唐代宋丹初夫妇的墓志,记载宋丹初的夫人蔡氏葬于幽州幽都县礼贤乡龙道村西南一百二十步。唐时,“原”与“村”互用,故而“龙道之古原”与“龙道村”指的是同一个地方(唐代幽州城在今广安门内大街附近,面积不大,而明清时期的北京内城在唐代还是郊野和农村)。有学者进一步考证,从蔡氏的葬地向东北走一百二十步,正是现在的龙头井街一带。这里,极有可能就是唐代的龙道村。如此说来,“龙头”之名,会不会是由“龙道”讹音而成呢?抑或只是一个由唐至清,由农村至城市,“穿越”千年的巧合?

  今日的龙头井街,由于邻近什刹海景区,已经重新整治,小巷两侧,一家家商店鳞次栉比;近年又在胡同南段重修了龙头井——就是我刚刚看到的那口井。而一千多年前的大唐记忆,却已随着历史的尘埃,一起飘零而去了……

  ■西城区二龙路:由演变而来,诗人闻一多曾在附近居住

  离开了龙头井街,我直奔二龙路而去。

  由于毗邻西单商业区,二龙路附近已经盖起不少现代化建筑,没有任何旧式房屋,不复老胡同的风采。

  从历史地图上可以看出,在元代,现在的赵登禹路——太平桥大街一线是一条河道,在明代则是城市排水沟,后易名为“大明濠”。在今天二龙路的附近,大明濠分出两条弯弯曲曲的河汊,正靠近刑部大堂和牢房,成为了护院之河。到清代,清淤不力,河道逐渐淤塞为两个弯曲的水坑,人称“二龙坑”,《京师坊巷志稿》已记载此名。民国初年,二龙坑被填平修路,称为“二龙路”,沿用至今。

  1925年6月,诗人闻一多留学归国后,居住在离二龙坑不远的西京畿道。据学者孙玉石先生考证,当时的二龙坑,“有一条水沟,长年积满了死水。闻一多常常从那里走过,看着满沟的生锈发霉的破铜烂铁,剩菜残羹,腐烂的意象,触动了他的诗情,与他对现实绝望和压抑的心境产生了一种共鸣……《死水》,就是闻一多的爱国与爱自由、正义和理想的感情,与一沟死水这个外在事物的契合,是流在笔尖和纸上的诗篇。”

  现在,二龙坑早已华丽转身,成为平坦整洁的城市道路,见证着全新的世纪;《死水》诗中所写的“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漪”的景象,也随着旧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新网-北京青年报 2012年01月21日 10:43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管彦波]西南民族聚落的基本特性探微
下一条: ·[张晓琼]近代基督教传入对云南部分信教少数民族的文化影响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陈岗龙]城隍、格斯尔与落水鬼
·[祝鹏程]传统的圈层化建构与符号化挪用:对当代北京小剧场相声的考察及反思·[张启龙 乔方辉 路维民 张文艳 张统夏]实用是非遗最好的传承
·[张静]贞孝、智谋与爱情:冯梦龙女扮男装故事书写中的双线结构与伦理叙事·[虞佳芯]瑞安龙舟竞渡的变迁研究
·[杨建国]山西应县龙王信仰及其演变初探·[薛锦霞]“走亲”与“斗龙”:端午龙舟的村际交流
·[徐金龙]“六化六能”:影视动画对非遗资源的转化创新·[谢景雯]金龙四大王研究回顾与展望
·[王圆圆]文化空间的再造·[王蔚 熊文慧]城南龙灯的民俗文化蕴意及传承保护
·[施爱东 刘丹一]中国龙形象的历史演变·[毛岸茜]屠龙的哪吒
·[龙晓添]流动的生活·具体的人:中国民俗学研究对象探蹟·[祝鹏程]谁之传统,传统何为:对当代北京相声传统化实践的考察及反思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施爱东]龙王传说的演变
·颐和园非遗插花展区 “花团锦簇、龙凤呈祥”·龙年说龙“中国龙的文化阐释”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