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陈晓萍]远去的时代和背影
  作者:陈晓萍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12-28 | 点击数:3779
 

 
  在一次名为“这就是民国”的文化沙龙活动中,电影导演贾樟柯讲述了想象中的民国,而这个想象源自于他生活的汾阳县城。

  在我们整个成长的年代,历史的纵坐标被分成了新和旧两个标尺,课本里的名词和人物,也已被概念化。历史于我们,被概括为大而化之的历史意义,却没有了细节。在汾阳县城,少年贾樟柯时期,县城教堂的围墙上书写着毛主席语录。对一个敏感的少年,建造于民国初年的教堂神秘无比,远比围墙上的标语有吸引力。里面曾经是什么样子,发生过什么故事,人去楼空,给少年留下了想象。

  关于历史,我们更需要知道的是细节,然后做出自己的判断和理解,而不是人云亦云。岳南的新书《南渡北归:南渡》,正是提供了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群体的大量细节。

  岳南讲述的故事,从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的知识分子南迁入笔。整部作品所涉有名有姓的知识分子近百人,作者为每一个出场的知识分子留下传记,从穿衣打扮到思想言论,再到每个人的成就,一个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群雕被活灵活现地镌刻出来。

  回忆民国的学术研究,那是一个既可以说是最坏也可以说最好的时代,《南渡北归:南渡》正好为这个注解提供了丰富的佐证。

  1925年,在胡适的帮助下,清华国学院研究院成立,由留美归来的一代名士吴宓主持,它把国学大师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网罗旗下,这就是后世广为流传并且影响深远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而后年轻的“海龟”李济也以讲师的身份加入了这个超级团队。而这一年,赵元任34岁、陈寅恪35岁、李济29岁、吴宓31岁。一代学人,从此走上中国学术舞台。

  李济,后来被誉中国人类学和考古学之父。他1918年赴美留学,先后攻读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归国后在地质学家丁文江的鼓励下,转向考古学。后来在傅斯年的邀请下,出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主任。李济最大的贡献就是1928年至1937年,当时正是中国兵荒马乱之时,而李济主持的河南安阳殷墟发掘,震惊世界,这个工作使殷商文化由传说变为信史,并由此将中国的历史向前推移了数百年。直至今日,这一考古成就依旧被视为人类文明史上最重大的发掘之一。

  抗战中,史语所迁往四川李庄,在战时极其困苦的情况下,中国仍然保持着一支顶级的考古学术阵容。为首的是李济和梁思永。梁思永是梁启超的二公子,此前中国学术界唯一一位真正受过考古学训练的“海龟”。在傅斯年、李济、梁思永等前辈的扶持下,这个学术队伍中涌现的优秀学者还有吴金鼎、夏鼐、曾昭等。夏鼐1934年考取公费留美奖学金时,对考古学所知甚少,只因把历史学的机会让给同学才选择了考古专业。当时赴国外学习考古,必须有田野考古经历,于是清华大学指定傅斯年、李济为其导师,在其出国前追随傅斯年、李济、梁思永的指导训练。1935年,在李济、梁思永的建议下,夏鼐转赴英学习考古学。1940年底,夏鼐响应导师李济的召唤,回到祖国,在李济筹备的中央博物院工作。

  让人唏嘘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李济和夏鼐,这一对师生,分别在台湾和大陆执掌考古学“帅印”,李济名字逐渐在大陆消逝,一个时代就这样淡出了我们的视线。 ★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周刊网 2011年12月26日 13:48:0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陈晓萍]重拾乡村主义
下一条: ·[贾平凹]今年是龙年
   相关链接
·[张隽波]民间抗战历书的视觉形象表达与政治话语建构·[师慧]晚清民国的文化娱乐业与江南宣卷的现代发展
·施爱东:学术工匠的个体民俗志·[宋文辉]承袭与嬗变:晚清民国巴蜀婚俗地域差异研探
·[黄艺兰]晚清民国时期伐树遭报故事的“祛魅”与“复魅”·[林海聪]图文共现的民俗档案:清代至民国时期妙峰山庙会的多元记录
·[施爱东]讲故事的民俗学:非常事件的正常解析·[童方云]田野调查结硕果 学术研究为民生
·[孙芳]清代民国时期春牛图年画的文化艺术解读·[李明洁]从民国《神祠存废标准》看哥伦比亚大学“门神纸马”专藏
·[穆昭阳]民国时期福建地区民俗学研究者的文化交往·[法]吕敏 陆康 主编:《香火新缘:明清至民国时期中国城市的寺庙与市民》
·[龙圣]晚清民国湘西屯政与白帝天王信仰演变·古村落:学术研究不可忽略的角落
·[李丽丹]东方民间文学书写:从学术研究向大众传播·[刘磊]电影院与民国时期青岛的都市民俗
·[赵娜]清末至民国时期北京市民自来水接受文化小史·[苏永前]孙作云抗战时期神话研究的心路探寻
·在大韩民国召开的非物质遗产委员会会议议程中的歌曲、舞蹈、庆典和传统技能·[祝鹏程]怀旧、反思与消费:“民国热”与当代民国名人轶事的制造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