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陈晓萍]重拾乡村主义
  作者:陈晓萍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20 | 点击数:3231
 

 
    “农村”成为一个暧昧而沉重的字眼,它被认为是贫穷、愚昧、落后的代名词,是被时代遗忘的角落,又是改天换地的对象。作为一名从农村“提着笔杆子进城”成长起来的青年学者熊培云,自然对农村充满了感情,然而在他的新书《一个村庄里的中国》中,他更愿意用“乡村”一词,而不是“农村”。他说,相较于“农村”“农民”,“乡村”有着更多诗意与温情,它装载乡音、乡土、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传统。

  上个世纪80年代,还需要填写家庭成份的时候,我在表格中填是的:知识分子。当时颇有一丝自豪。其实追根溯源,父亲的家庭成份是农民,他是第二代农民,1959年进城读大学而离开农村,所以我应该是第三代农民。

  “农村”和“农民”这两个词何时成为蔑称?我企图在《一个村庄里的中国》里寻找答案。

  中国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农村史。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总与打破既有土地分配格局有关,而20世纪的中国革命,平均地权既是革命者的最初梦想,也是动员农民拥护并参与革命的手段。正是因为没有重视与落实孙中山提出的“平均地权”,因为不明智的土地政策,成为蒋介石失去了农民支持的重要原因,进而失去了整个大陆。

  动员和依靠农民,以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胜利的新政权,却并没有解决好农民的问题,而尚有一系列制度积弊需要改革,其中最被诟病就是户籍制度。作为一名城里人,我也一直对户籍制度耿耿于怀,其实户籍制度最大的牺牲者还是农民,农民从此沦为二等公民,因此也有了“农转非”一词。50年代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实际上是对农民的“掠夺”,“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让他动弹不得,永远种粮食这种方式来实现资金积累”。

  1961年,刘少奇谈到农民为工业化承受的负担时说:“现在地主阶级被我们打倒了,实际上是城里人跟农民争饭吃,争肉吃,争油吃,争鸡蛋吃,争棉花,争麻,等等。很多东西统统被收购起来,农民很不高兴。这样一来,就使工农之间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这种农村反哺城市的政策一直持续到现在。书中还提供了一个材料:2005年,世界经济合作组织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政府补贴给本国农民的钱只占本国农业总产值的6%,而欧盟诸国平均是34%,美国是20%,日本是58%,韩国是64%。

  中国农村在转型期的凋敝更是令人担忧。在我的老家,六七户老宅只有一位老人留守。去年,一个朋友跟我讨论《农民的终结》一书时,也提到了熊培云兄在书中提出的观点,中国城市化如果消灭了乡村,是一件可怕的事情,终有一天,从农村走出去的知识分子会愿意回到农村居住的。“正如你的父亲一样。”朋友说,“但等到更多的人像你父亲一样,愿意回到农村,他们会发现已经没有了宜居的乡村环境。”当时,我的父亲正着手回老家修建一栋乡间别墅,更多的人对父亲要回农村居住表示不解。

  正如孟德拉斯在《农民的终结》再版时写的:“村庄现代化了,人又多起来。在某些季节,城市人大量涌到乡下来,如果城市离得相当近的话,他们有时甚至会在乡下定居。退休的人又返回来了。”这也是熊培云给中国乡村复兴开出的方子:反哺与回流。

  没有乡村的现代化是畸形的现代化,而现代化的乡村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周刊网 2012年01月16日 13:53:52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远燕]散落在越南民间的璀璨明珠
下一条: ·[陈晓萍]远去的时代和背影
   相关链接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王祖悦]20 世纪初民间文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王静]职业重塑与身份置换:乡村分娩医疗技术与身体权力转向·[万水清 胡燕]基于中国式现代化乡村茶馆发展路径选择
·[孟令玉]乡土变迁下的家族发展·[马骁]从乡村到城镇:民间信仰的时空转变
·[娄健]“跨越时空的萤烛末光”·[刘垚瑶]器乐与戏乐的交融:国家级非遗晋北鼓吹与晋北代表性戏曲的融合、传承与发展
·[李丙传 梁家胜]非遗视域下中国农民画文化实践的多民族性出口·[洪陈方洁]头家理事会与宗族社会治理机制的当代自洽
·[蔡威]藏族碉楼营造技艺与文化记忆的传承发展研究·[白莉 郁露]AGIL模型下云南澜沧老达保歌舞传承策略研究
·[朱红梅]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的活化实践·[赵季淳 丁峰]乡村振兴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实践路径研究
·[张兴宇]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遗产资源利用·[张洁]体验式传承与具身化技艺
·[张洁]宁夏乡村旅游与非遗融合发展研究·[余静林 胡燕]论中国农谚的背景、类型与功能
·[韦成]桂西北民间禁忌文化的实践逻辑与乡村社会秩序建构研究·[王雨铭]城镇化进程中豫北乡村社会集市文化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