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春节文化”带动“春节经济”
  作者:温源 邱玥 王小润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19 | 点击数:7982
 

节日临近,年味儿越来越浓。资料照片


  “年”究竟该怎样过?当传统习俗日益转变为一种文化消费的符号时,春节这个“文化旧瓶”便不断续上了时尚的“消费新酒”。

  过年是人们一年消费的集中体现。春节期间,人群、资金、信息、艺术的大规模流动,带动了文化、商业、交通、旅游、电信、金融、餐饮等各行各业全面繁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春节经济”。

  消费文化是面镜子,清晰地折射出时代的脚步和经济发展水平。2011年春节黄金周期间,我国零售商场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4045亿元,同比增长19%,创近年新高。随着新兴消费观念的不断涌现,春节不仅是传统文化节日,同时也是最能带动社会消费和促进经济增长的节日;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过大年”,更是一个拉动市场经济动力的“新引擎”。

  事实证明,要延续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必须将其物化为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产品。眼下,春节这一传统民俗文化正衍生出一种繁荣的经济现象,各行各业都自觉主动地围绕春节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运作,开发出了各种节日产品和服务,客观上形成了以民俗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涉及多种产业的产业链。这条产业链上不仅有鞭炮、春联、年画、贺卡、年糕等标志性的“年货”,还开发出具有春节喜庆色彩的影视、演艺、娱乐、出版、工艺、旅游等门类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不仅从城市扩大到广大乡村,而且延伸到全世界的各个角落。在产业化运作的有效支撑下,非物质文化的生命力得以延续和提升。

  但是,在琳琅满目的春节市场上,消费者也不免有一种“走进一片森林,每棵树都一样”的感受。产品高度同质化越来越成为制约春节经济升级转型的一大瓶颈。传统行业由于多年的传承,容易产生视野狭窄的缺点。同样,春节经济也往往在品牌建设和创新意识上存在局限性和符号化倾向,产品开发思路往往更加集中于功能、成本上,而忽视对消费者“个性化”、“时尚化”需求的满足。特别是正在崛起的中产价级是文化消费市场的主力,他们对任何产品的消费都更加讲究品质和品位,不仅有挑剔的物质需求,也有着“与众不同”的精神需求。

  改变这一现状的根本途径在于创新。创新是春节经济产业链不断延伸的重要保证。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将年节文化通过产业化运作形成品牌效应。一方面,要改革创新传统“年货”,使其符合当代大众的审美趣味,融入现代市场;同时也要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当代高新技术,生产新的“年货”。

  当传统的登门拜年改为用短信贺岁,当更多的人选择春节到书店、文化馆、博物馆接受“充电”;当公园、电影院等地人员爆满,休闲娱乐成为过年潮流……正是这些创新因素的植入,春节文化的消费潜力才得以释放出来。因此,只要密切关注春节出现的各种消费新变化,加快创新和培育,挖掘“春节经济”文化内涵和外延,实现市场紧扣文化脉搏,就可以将消费热点转变成持久的消费习惯,将“春节经济”打造成良性发展的常态经济,从而有效促进消费升级和产品换代,为经济发展,特别是扩大内需提供一股强劲动力。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 《光明日报》2012年01月19日16版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评话艺术家水榭戏台开讲 两百余位评话迷听入神
下一条: ·乡土文化人才扎根农村“种”文化
   相关链接
·[杨秀]一个京西门头沟人的春节过法儿·[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
·[刘岚]湛江市太平镇东岸村春节年例习俗调查报告·[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陈在扬]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春节习俗调查·[陈鸿炜]玉林春节饮食民俗的时间感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