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走进亚洲各地唐人街:感受“活动的博物馆”
  作者:王海波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18 | 点击数:15333
 
走进亚洲各地唐人街:感受“活动的博物馆”(图)(3)

资料图:茨厂街街头一瞥

随着农历新年的跫音越来越近,吉隆坡茨厂街也悬挂红彤彤的灯笼,迎接新春的到来。(马来西亚《光明日报》)

  马来西亚吉隆坡茨厂街:浓郁的中国元素吸引八方游客

  “茨厂街”是吉隆坡最著名的唐人街。这里车水马龙,张灯结彩,天天像在过中国的大年。这里已不是传统的华人居住地和华人商业区,而是一张吉隆坡的金色招牌,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人观光购物。

  “茨厂街”保持着显著的中国元素,街头与街尾盖着横跨街心的中式大牌楼,金黄色的双龙栩栩如生,绿色琉璃瓦在充足的阳光下熠熠生辉,斗大的隶书“茨厂街”下一排红色灯笼在微风里生机勃勃。牌楼顶长约4米、高2米的液晶显示屏播放着马来西亚风光。

  1857年,华人领袖叶亚来带领同伴在这里发现锡矿,开始召集华人开采,不久在今天的茨厂街范围建立初期矿区小镇。此后的100多年,吉隆坡的地位越发重要,并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规模。茨厂街见证了吉隆坡的成长。今天的“茨厂街”,不再是单指一条街道,已是一个街区的代名词了。

  走进“茨厂街”,岭南、闽南式骑楼鳞次栉比沿街而建,一、二层开店,三、四层住家。街心上空高架着波浪式彩色玻璃瓦遮雨棚,逛街者不必担心风雨和骄阳。

  福建面馆开在街心的二层小楼,招牌下书开创于1927年。楼下是开放式市场,青芒果、榴莲、椰子、马奶葡萄、蛇皮果,果香四溢,亚热带水果应有尽有。椰子一颗1.5令吉,蛇皮果八粒10令吉。一位七八十岁的大娘,高声吆喝着“老呀、老呀”,卖的是金黄色圆溜溜的芝麻圆子。

  福建面馆的跑堂都是肤色黝黑的南亚人,卖的十几种面食五花八门。时值中午,记者要了两碗面慢慢品尝,就是吃不出“福建味”。好不容易柜台走出一位华人长者,正是该店蔡老板,是第三代华人。他认为,“福建面”是啥味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客人喜不喜欢,吃的人多,营业额高才是硬道理。

  蔡老板说,华人第一、二代主要靠挖矿、种地和剪刀、菜刀、剃头刀在大马创业。现在华人有条件了,要培养孩子读书、经商、创业。他有三个儿子,两个在北美工作,一个在法国读书。

  “恭和堂”在茨厂街开头和尽头各开一家装饰精美的凉茶店,以卖龟苓膏为主,兼卖各式凉茶,一排雕刻花草的红木八仙桌,配上沉重的座椅,显得古色古香,墙上挂着苏东坡词句,有十足的中国气派;在大众书局可以买到中文标注的马来西亚及吉隆坡地图;“元和堂”、“余生堂”,还有书屋、服饰店、水果店、西餐馆等,都用中文招牌,这是区别于其他社区的重要标记。

  在“茨厂街”购物十分方便,小的商品从针头到笔、笔记本,大商品从洗衣机到电冰箱应有尽有,触手可得。从某种意义来说,“唐人街”是现代超市的超市,可能也是其生存、兴旺的原因。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2年01月18日 09:52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春节:传承中华文化之魂
下一条: ·正月十五赏花灯 盘点2012龙年看灯好地儿
   相关链接
·[周星]现代民俗学应该把乡愁与本真性对象化·[程鹏]“烟花爆竹除疫”:传统民俗的发展困境与疫情防控下的民俗学反思
·[牛光夏]“非遗后时代”传统民俗的生存语境与整合传播 ·[胡彬彬 王安安]叙事视角下的传统村落新民俗
·[赵晓涛]“越人好事因成俗”:广州蒲涧节(郑仙诞)传统民俗活动源流述论·[胡蝶 王娟]困境与出路:“僵狮子”传统民俗文化传承研究
·[赵晓涛]“越人好事因成俗”:广州蒲涧节(郑仙诞)传统民俗活动源流述论·[钟梦迪]松阳县叶氏祭祖的田野调查报告
·[郑土有]“固守”抑或“开放”:海外华人民间信仰的两难问题·[时立群]常州地区传统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思考
·经济民俗学:传统民俗背后,蕴藏着巨大的经济能量·周锦章:《传统·自我·实践:转型期传统民俗文化的变迁研究》
·[胡萌萌]传统民俗的现代再现与“美丽乡村”建设·“中华传统民俗蕴含的神韵与智慧”和“1958年新民歌运动及其当下意义”
·新春话鸡 | 你知道吗?老祖宗曾把鸡当宠物养·[李牧]族群记忆与地方性知识的交互与融合
·陈勤建:从传统民俗看文化自信·甘肃西和:传统民俗文化带旺旅游带富百姓
·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 传统民俗受热捧·[曹南来]旅法华人移民基督教:叠合网络与社群委身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