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者,一国多民族的民俗学方向,还有增进族群之间相互理解和沟通的作用。民族文化,只有在交流中才能得到较充分的发展,在交流中才能取长补短,相互促进。文化间的充分沟通和了解,是进一步消除误解的基础。据统计,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生在一国之内的所谓“民族地区”的冲突,在数量上和规模上远远大于发生在国与国之间的冲突,说明在今天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协调和处理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仍然是当今社会将要面临的巨大挑战。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在局部地区导致某些不平衡和新矛盾的凸显。民俗学学科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既在民间层次也在精英层次增进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对话,有助于以非行政命令的、非官方的方式发挥作用。这种作用往往又是官方的方式所不能替代的。诚然,在倡导多元文化政策的时候,我们应当时刻牢记,“多元”本身并不是目的,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才是社会发展的宗旨。
最后想说明的是,按照我的理解,钟老深刻领悟到,文化的差异是不能人为地、简单粗暴地消除的,至少在中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不会、也不应当消除,因为这样的做法,拿各国的实践来考量,不仅在伦理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也往往会导致紧张局势的升级。文化的差异,说到底,与自然环境的差异之间有奇妙的对应关系,是我们这个星球上自然环境和气候具有差异的结果。有统计表明,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也往往是语言种类最多的国家和地区,说明语言壁垒的形成,民族集团的形成,是受制于自然环境的,而不是人为“建构”的结果,也就不能用简单的人为的方式予以消除。
总之,钟老的关于一国多民族民俗学的思想,是胸怀天下,高瞻远瞩的,是既有学科意识,也有伦理高度的。从费孝通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到“多民族的民俗学”的阐释,他们在思想的深度上,在对民族文化建设的使命感上,是相同的。
2012年1月12日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CFNEdito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