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伏藏:被埋藏的秘密
  作者:记者 肖静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13 | 点击数:15441
 

  本报记者 肖静芳 采访整理

  2010年,一本类似《达·芬奇密码》的悬疑小说《伏藏》,将“伏藏”这一藏地神秘玄奥的现象呈现于读者视野。将某种宝藏或秘笈藏于一处,留下藏宝图或密码,等待后来的有缘者去发掘——这种在武侠和奇幻小说中常出现的离奇情节,在青藏高原真的存在吗?

  ▲▲《伏藏》,揭开隐秘的一角

  以写作《藏獒》而出名的作家杨志军,在2010年推出了另一部藏文化小说《伏藏》。小说中,藏学家香波王子为躲避神秘组织追杀,从北京逃亡到拉萨,从雍和宫追踪到布达拉宫,一路展开了对于西藏历史文化和宗教的探寻。

  在这部类似西方《达·芬奇密码》的小说中,身为佛教徒的作者用了“伏藏”这个宗教词汇作为书名。其中,被埋藏的“伏藏”是六世仓央嘉措的遗嘱,“掘藏”(找寻“伏藏”)的密码是深受藏族人喜爱的仓央嘉措诗歌,主人公的逃亡过程则是一次“掘藏”之旅、朝圣之旅。

  《伏藏》一书,就像拉开了藏传佛教隐秘的一角,其后,以“伏藏”为题目和内容的图书,又出现了不少。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伏藏呢?

  伏藏,字面义为“埋伏之宝藏”。伏藏在藏文历史文献以及高僧的传记中均有记载,主要存在于藏传佛教宁玛派(红教)中间,苯教和佛教其他教派也有,但不多。历史上出现过很多伏藏师,都是宁玛派出身。

  为什么要把宝藏埋伏起来呢?有一种说法是,公元9世纪初藏王朗达玛灭佛,一些佛教徒为了保护佛教经典免受毁坏,故将其藏起来。但从现在发掘的伏藏物品来看,很多是莲花生大师时期的,甚至有更早的,说明伏藏起源较早。

  目前,比较被认可的说法是,公元8世纪,莲花生大师到藏区传扬佛法,发觉当时吐蕃人的素养不足以接受密法,加之当时有些佛法的因缘尚未成熟,为避免佛教经典遭到破坏,故离开藏区前,将很多教法典籍、佛像埋在寺院、山岩、河流等地方,甚至某些人的意识深处,待未来成就者发掘并传播。

  不管莲花生大师是否为“伏藏第一人”,伏藏作为一种宗教传统都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其所伏之宝藏并非世俗意义上的金银财宝,而大多是佛法宝藏,即佛教经典、法器密咒和高僧大德的圣物等。其目的是为了教法的长久兴盛,可于日后无教典时取出,以资传播。

  如此看来,小说《伏藏》虽然借用了“伏藏”和“掘藏”的说法,但其以仓央嘉措的遗嘱作为伏藏,以仓央嘉措情诗作为掘藏密码,显然是虚构的“小说家言”了。

  ▲▲伏藏中的真与假

  有伏藏,自然有掘藏之人,藏地称之为伏藏师(或称掘藏师)。历史上,出现过不少伏藏师,而有名的伏藏师大多是高僧大德,他们被认为是前生接受过伏藏灌顶的人。仅19世纪编辑的《宝藏典库》中,就提到桑吉喇嘛、邬金林巴、仁增赫日桑哈等100多位伏藏师。

  相传,莲花生大师在给弟子们灌顶、传法之后,把各种佛法的修法仪轨传承交付给不同的人,并嘱咐不同的护法神保护这些伏藏。在《莲花生大师本生传》里,记录了莲花生大师的授记,对伏藏种类、掘藏时间、掘藏者的情形和伏藏开启的因缘、时世局面做了预言。

  等到伏藏开启的机缘成熟,那些伏藏师会突然得到启示,清晰地记起伏藏品的藏匿地点。这时,他们就能在地下、湖底、岩洞中找到珍贵的经文圣器。大多数伏藏师一生只能得到一次启示,掘到一次伏藏,但也有著名的伏藏师,一生不只开启一次伏藏。

  除了实物掘藏,还有一种更神秘的意念掘藏,也称“心伏藏”。相传,莲花生大师不只把佛经藏于不同的地方,还藏在某些人的意识和灵魂深处。当开发伏藏的因缘聚集时,伏藏师会感到头脑中反复出现伏藏内容或受法于莲花生大师的场景,这时一定要把它写成文字,否则就会感到不舒服。

  在畅销小说《藏地密码》中,作者就把伏藏这种神奇的现象引入主人公身上。主人公先前和常人无别,但到了接近伏藏的地点,突然顿悟或得到“神谕”,指向某地,让人往下一挖,果然找到了宝藏。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2年1月13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寻找广州最后的疍家
下一条: ·那些年,我们一起行的花街
   相关链接
·[王艳]从延安时期到新时代:格萨尔史诗编译与研究的人民性话语·[何城禁]南方多民族格萨尔同题故事的角色设置及其结构功能
·[吴秋林]藏佛刻:符号化生存的智慧和精神·[央吉卓玛]格萨尔史诗传统的在地保护实践与社区内生动力
·[何城禁]多民族《格萨尔》文本的演进脉络及其故事形态·[罗文敏]组材: 集与散——《伊利亚特》与 《格萨尔》的情节结构
·[宁梅]藏族“鲁母化生型”神话的大传统传承·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格萨尔文库》出版发布及捐赠仪式在京举办
·《格萨尔》史诗藏译汉名词术语进入规范化阶段·[丹珍草]《格萨尔》文本的多样性流变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2018中国青海《格萨尔》史诗系列活动在青海成功举办·“三大史诗”保护成果公布 搜集整理工作基本完成(CCTV-13 新闻直播间,2018年5月26日)
·[伦珠旺姆]《格萨尔》圆光艺人才智的图像文本·[杨恩洪]西藏格萨尔说唱艺术抢救始末
·[诺布旺丹]《格萨尔》史诗的集体记忆及其现代性阐释·[丹珍草]《格萨尔》史诗的当代传承及其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李连荣]百年“格萨尔学”的发展历程·杨恩洪:《民间诗神——格萨尔艺人研究(增订本)》
·史诗《格萨尔》藏译汉项目正在进行,预计2018年底完成·[钟进文]藏族《格萨尔》在土族和裕固族中的流传与变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