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在乡风民俗间顽强生存
——手工技艺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考察
  作者:记者 单三娅 韩寒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13 | 点击数:11781
 

  通道侗锦——货源充足了,市场成问题

  至南朝或唐,“僚人能为细布,色致鲜净”。——《北史·僚传》

  “通道县呀喂耶侗锦织艺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欧瑞凡言语间都是对家乡侗锦的痴迷。

  她过去可是通道县文化局纪检组组长,几年前考察申遗项目时,“听到好多村民把织机当柴火烧了,或者摆在外面任它霉烂,特别心疼”。眼看几千年的工艺就要失传,欧瑞凡索性应当地文化局产业办之请,辞去公职,在2009年11月办了公司,专心致力于侗锦产业。她说,现在侗家年轻人都不穿侗服了,他们觉得那些衣服穿着太麻烦。

  然而在几十年前的侗寨,情形却不是这样的。“侗族的女孩子十几岁就要开始为自己准备嫁妆,包括婚服和小孩子的衣服。”国家级侗锦技艺制作传承人、牙屯堡镇村民粟田梅介绍道,“我第一次上织机的时候是12岁,当时紧张呀,本来要挑五根的,不小心就挑了八根,妈妈一巴掌就打过来了。不会织锦,不光一个寨子看不起,一条河都看不起!”粟田梅所说的河流,是指流经通道县牙屯堡、县溪、播阳、独坡等镇的小河片流域,在这里,织侗锦的风俗已经延续了几千年。

  织锦是个细致活,粟田梅穿着传统的黑色蓝边侗服,带着浅蓝格布的头巾,坐在织机前,脚踩经棒牵动纵线提经开口,“夸夸”几声之后,用纬线起花,手工提梭挑织。

  编织一幅侗锦,要经过轧棉、纺纱、染纱、绞纱、绞经、排经、织棉等十多道工序,工艺复杂,需要娴熟精练、专心致志,把图案熟记于心。即使日夜劳作,一天也只能织半尺,织成一条围巾就要十天半个月。

  欧瑞凡的公司成立后,做的第一件事办“侗锦传习所”,向村民发出政府收购侗锦的消息。“第一天培训是在2009年11月,树团村,那天来了六七百人,屋子里装不下,很多人站在外面把脑袋往窗子里伸”。欧瑞凡介绍,开发这个产业后,当地妇女不用背井离乡打工了,可以在家照顾老人孩子,织锦一般在下午或晚上,也不耽误干农活,很多人又陆陆续续回来了。

  货源充足之后,市场又成了问题。为了打开市场,公司走过弯路。前年和一个江苏企业合作,按合同侗锦公司只能负责提供织锦,但不能插手成品的最终设计以及品牌和市场。“有一次我们打开他们给客户寄来的成品时傻眼了——他们把侗锦剪得七零八落,用27种压仓底的陈旧布料贴上去充数”,欧瑞凡顿时明白了,“他们不热爱侗锦,只想着赚钱”。

  在结束和江苏企业的合作之后,欧瑞凡尝试到各地参加展览以拓展市场。问她对未来有没有信心,她毫不犹豫地说“有”:“每到一个地方,包括上海世博会,我们展台前的人总是比别人多好多,都说侗锦漂亮。”下一步,她打算在北京和上海的闹市区开店,把侗锦的名气打出去。

 

  老胡开文墨厂——墨好卖了,周美洪还担心原料耗尽

  至宋时,徽州每年以大龙凤墨千斤充贡。——《歙县志》

  走进歙县老胡开文墨厂,一股浓郁的墨味扑鼻而来。

  做墨车间里,身体敦实的王师傅正把墨泥往木板上拍,“啪啪”声不断。“一块泥得揉200下”。王师傅偶尔抬起头说说话。揉墨泥只是做墨的初级流程,接下来他还要把墨泥填到模子里压成条形,每条墨还得捏十几下。“从早到晚,指甲里都是黑的”。

  “我也做过这个”,厂长周美洪说。回顾起自己的从业经历,周美洪至今还觉得有些“阴差阳错”。恢复高考后,他考试落榜,因为父亲在厂里工作,就接了班。刚开始不喜欢,干着干着就越来越喜欢这行了。“我去过日本很多次,每次去我都感到特别自豪。中国生产、出口到日本的服装、帽子、鞋子,很多都是摆在大排档里卖的,只有我的产品是摆在精品店里卖的,是能登上大雅之堂的。”

  墨厂有过困难的日子,“文革”武斗的时候停产两年,工资都发不出,只好一个月给工人二十斤墨,让他们出去挑着卖,挣点生活费,周美洪回忆。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后,徽墨消费逐渐兴旺。以前制墨70%出口,30%在国内市场卖,现在60%内销,40%出口,如今喜欢文房四宝的人越来越多,不少人专程开了车过来买墨和砚,老胡开文墨厂的产品销售到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广州三多轩、杭州西泠印社等多家著名文房用品商店。

  日子好过了,周美洪还是有忧虑。虽然目前墨厂的发展形势很好,囤积的原材料够用几十年,但“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很多资源被无序地开发掉了,能够制造好墨的原材料越来越少,如果现在还不考虑勘探开发新的可替代资源,我担心总有一天会被用完的。”他最大的心愿,是国家相关部门能够听见他的呼吁,勘探寻找新的制墨原材料。

  周美洪的左手手背上有一块青色的斑,他记得是在1986年的一天,他在揉墨时把手弄破了,“墨汁渗进去,就再也洗不掉了”。这块墨迹就像他的人生,与墨永远分不开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2012年01月13日 05 版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在文化的源头感受文化的真谛
下一条: ·[胡彬彬]我国传统村落及其文化遗存现状与保护思考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李锦 朱燕 王锋]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
·[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
·[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
·[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谢行发 沈琪]广东三灶鹤舞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
·[谢开来]大众文化中的咏春拳叙事研究·[温必锋 尹海鹰 沈素惠 黄玉霞 王杰]传承多彩非遗,筑梦美丽花城
·[卫才华 方洁]人本中心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再评估·[王娜]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研报告
·[王晨]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唐璐璐]饮食成为非遗:意义建构、批量生产与隐匿的商业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