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吕启祥]平淡之中见真醇──我所认识的钟敬文先生
  作者:吕启祥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4-01-10 | 点击数:5436
 


  经历了整整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中国学术文化界最高龄的泰斗、北京师范大学的人瑞——钟敬文老先生,于今年元月10日零时一分告别了这个世界。

  对于先生所深研的学术,我是门外;对于先生所执教的师大中文系,我又早就调离,已属编外。一个身在门外和编外的后辈,自忖没有能力对先生的道德文章来写什么纪念文字。然而也许正是因为这种相对疏离淡远或曰超脱的关系,使得我在和先生有限的接触当中,往往能听到他无拘无束地任意而谈,轻松自由地任性而行。在我的心目中,这位世纪老人固然可敬,更感到可亲。

  一

  将近半个世纪,我都住在师大校园里,以空间距离而论,同钟先生是很近的;但是因为没有工作上、学术上的联系,很少有机会见到他。八十年代以来,先生年事已高,却进入了他一生中学术事业最繁重紧张的时期,更不宜无端打扰。大体说来,一年之中,我也就登门一两次,如见有客造访或研究生在座即马上退出,而且逢年、节、生日,其时必定人多,我也有意避开,从不锦上添花。凑巧如果登门之时先生独坐书房,那么他必定打开话匣子,滔滔汨汨,从国运时事、校政学风到文坛旧闻、老友近况,无主题、无边际地随意漫谈起来。常常是我怕老人太累而告退。

  有一次,印象颇深,那是1999年7月16日下午,几乎有两个小时,从头到尾都是他老人家在说,大致谈到:

  1.一开始钟先生说刚刚做了白内障摘除手术,在博爱医院,手术只20分钟,很成功,视力提高了许多。

  2.做学问宜平朴,忌卖弄,以简明扼要为上,扯得多,无非是让人知道自己有学问。这就显得小家子气,比如摆地摊,把什么都摆出来,连同自己喝茶的杯;大商家就不这样,有道是“良贾深藏”,客厅里什么货色也不摆,他有库房呐!

  3.我接触过陈寅恪,曾请教过他宋诗问题,他说“没有研究”,这是大家风度。王国维也曾对来请教者答以三个字——“不晓得”。大师反而平朴,反璞归真嘛。

  4.当年(按指八十年代初)学位委员会,里面那么多老先生,各有专长,虽有恃才傲慢些的,但大多数人都非常敬业尽责,看材料都看到深夜。比如吴世昌,不但敬业,而且个性坦诚;朱东润也如此,他的话可信。

  5.冰心九十岁那年,曾对我说,她不如巴金有勇气,有时很痛苦。冰心去世,袁鹰写了篇纪念文章,有的地方被刊物删节了。

  6.今年是“五四”八十周年,有刊物来向我约稿,大概觉得我还不是个“刺头”,可是对我这样一个老人写的东西仍要逐句审查。希望对作家、对知识分子要信任,不要不放心。

  7.文联五十周年,去的人不多,我是最年长的。某些人净是“歌德”,没有讲一点教训,五十年中,有好多年是整人的,对人还是厚道些好。只周巍峙说了要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8.中文系有个研究生论文写施蛰存,成了“小哈佛”(指被哈佛大学录取),人们羡慕不已。其实哈佛搞现代文学的人多数从台湾过去,鲁迅批评过施蛰存,他们对施感兴趣。选文选人有自己的角度。当然,施蛰存应当研究,论文写得不错是好事。

  两个小时所涉及的话题远不止这些,每个话题我忘记的也比记得的多得多。只是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先生的实话直说、毫不避忌的那种松弛感和与谈话对象的平等感。

  也许我是一个无职无权的普通人,又是一个静心的倾听者,有助于形成此类漫谈的氛围。八十年代初,他还会问起我有关周扬、默涵、水拍的事情,因为我曾在中宣部文艺处工作过一个时期,“文革”中我不在师大,师大的有些“革命左派”却也不曾饶过我这个“阎王殿”里的“小鬼”。我从来不曾问起过钟先生文革及以往运动中的遭际,但我很容易理解他的心态和对过往的超越。他有时还会在谈话中忆及早年在中山大学、在广州的生活,提到乔冠华、臧克家、姚雪垠等同他相熟相识的人,既有评点亦有感慨,听他谈话如同翻读一本人生的大书,可以从里面感悟点什么。

  二

  先生很少问及我的工作和学业,大约他觉得我是个尚称勤勉和安分的人。关于红学,有一件事使他颇感欣慰,那还是在八十年代初期,刘梦溪编选上中下三卷一套的《红学三十年论文选编》,其中收入了钟先生《近代进步思想与红学》的长篇论文。该文原载1963年《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全文二万字,附有详尽注释,当为先生此期的一篇力作。文章从学术史的角度,对中国近代的民族主义、民主主义思想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主要是红学评论上的表现作出了很有深度的论述和分析。

  钟先生不止就事论事地评介当时那些红学的著作和流派,而是着重阐明其产生的深刻背景,如说“对《红楼梦》真正民族主义观点的产生,主要当在中法战争之后,特别是在甲午战争之后。当时中国形势更危急,清王朝的统治更显出衰败景象,国内不满或反对清廷和愤恨帝国主义侵略的思潮正汹涌澎湃。这时候,这种观点的应用就纷纷起来了。到后来,还有人写了专著。”以此来使人们明了唐易庵特别是蔡元培等著作产生和风行的缘由。对其局限也有很精辟的分析,他举出著名的卢梭的《民约论》作为例子,这是“法国大革命的理论柱石,而且二百多年来差不多成为世界许多国家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圣经。但是,从科学上看,那种国家起源于人民契约的理论,并不是怎样有历史事实依据的。”可见“政治的意义和科学的意义的统一”固然是对学术的要求,但对于历史的遗产则不能苛求。“这种学术史上比较复杂的事实,我们必须细心分析和慎重判断”,对于索隐派这种近代民族主义观点的红学,也应作如是观。即在40年后的今天,先生这一论著依然具有历久弥新的价值,可以窥见其深湛学养和开阔视界。

  梦溪收列此文,足见其选家眼光,对他后来所主编的大型学术专刊《中国文化》,钟先生赞赏有加。近年每去先生询及梦溪,特别对他替先生捉刀为一位老先生文集作序之事,很感满意。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爱思想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最有影响力文化人物网络评选──钟敬文简介
下一条: ·朝戈金:发展“一国多民族”的民俗学
   相关链接
·[龙晓添]流动的生活·具体的人:中国民俗学研究对象探蹟·[李正宇]韦大列对中国民俗学发轫的贡献及其意大利学术渊源
·[李刚 荆淑坤]信息化时代的学术共同体构建:以中国民俗学会为例·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9-10月受理)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7-8月受理)·深切缅怀刘锡诚先生——中国民俗学会唁函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5-6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3-4月受理)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钟进文]向一生追求进步的人民的学者致敬 ——我和钟敬文先生的几个小故事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
·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