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八十高龄再登上一个高阶,直到九十高龄的今日,他依然不懈地“做培花的泥土”,他坦诚地说过:
“有些同志见我年事已高,又碌碌不肯自休,‘南征北战’,任务满身,有的劝我尽量辞去那些职务,静下来整理过去的各种文稿……我由衷地感谢他们的好意。但是,我不能这样做。整理过去的文稿,不管怎么说总是一种回顾的行动。在眼前正充满急待动手的工作,我不能放开它去回顾过去。放弃今天,就将失去明天!这将是多大的损失!……我眼前的任务,是为了使更多的人能够写出有价值的专著。自己的东西是否写成,并不是很重要的。
……我们在学术上希望看到的是,‘春色满园’,而不是一枝出墙的红杏。”
钟老70年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在近十年的高龄段期间已经完全升华为无私奉献了。因此,他受到了党和国家的崇高嘉奖,受到学界同辈和晚生的崇敬与爱戴。他为开创中国民俗学历史的新纪元而做出的无私奉献,已经并将继续铭刻在民俗学历史的丰碑上,供我们及后来人认真学习。
他所说的“放弃今天,就将失去明天”的名言,应当做为民俗学工作者的座右铭。钟老这种生命不息,战斗不已的只争朝夕的积极追求,是比任何民俗学方法论更有意义的指导思想和自律准则;特别是在我国的民俗科学依然处于成长发展过程中,并在科学领域中仍然处于薄弱地位时,这种刻不容缓地持续不断地为民俗学发展建设奉献的精神是最可宝贵的。钟老不愿做一花独秀的出墙红杏,只盼望民俗学百花园满园春色;他不愿做耀眼的花朵,却只愿做培花的泥土,正是他真正做了70年的培花泥土,才使得今日的中国民俗学园地初具繁华似锦的景象。
大约十年前的一个元月吉日,《诗刊》社召开了一次老诗人座谈会;会上钟老即席朗诵了他的一首题名《八十书怀》的七律,全诗传达了他历经险途后以八旬之身再现青春的精神。
“已是人间八十身,
险途历尽见通津。
儿时情事犹留影,
早岁文章少惬心。
举国正开新局面,
诗人当绘锦乾坤。
白头不叹东隅失,
要把秾华饰暮春。”
如今,距离诗成之日已过十个寒暑,钟老实践了自己的诺言,实现了自己的心愿,确实已把“秾华饰暮春”,使民俗科学事业繁华似锦,民俗学子桃李满天下了。
三
在祝贺钟老工作70年的今天,最好的贺礼,除了加倍努力推进民俗学事业以外,莫过于认真学习钟老70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来在领导民俗学队伍前进路上的无私奉献精神了。
回忆早在十年前1982年1月24日,春节前夜守岁时,笔者曾伏案给钟老写了一封《辛酉辞岁书》,信中有以下字句:
“敬献椒浆,遥拜辞旧。追往昔,受教近三十载,坎坷经二十年,深以未及功成,岁逾半百为恨。最幸者,恩师与世纪同龄,常敲诗著述,引导愚生等奋发图强;更提命叮咛,诱诲晚辈胜似教子育孙。学生自愧不肖,当终生以师为法,别无他求。新雪迎春,涤净旧岁烟尘。弟子虽雨车风鬓,生还不过数年。然蹒跚学步,或可稍慰白发,含笑抒情。学生加岁不敢称老,吾师长寿方是常春。学生为此,雀跃如孩,亦燃爆竹,亦弄花灯,宵深犹放山歌声,欢祝吾师八十高龄!千里南风,明日春来早;随吾师朝阳上路,再奔新程!”
今日,钟师已足耄耋之年,仍勤劳于事再做奉献。在预祝期颐之余,不禁令人深思深省,效法终生。
(恭贺钟老90寿诞文稿,1992年元月)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