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乌丙安]钟敬文:“要把秾华饰暮春”
——学习钟老奉献精神和自律准则
  作者:乌丙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06 | 点击数:9321
 

 二

  少壮饥驱惯漫游,
  暮年行止有新猷;
  为延绝学挥红帜,
  来作丹东十日留。

  这是钟老于1981年8月31日在辽宁省丹东市参加辽宁省首届民族民俗学学术讲座会及辽宁省民俗学会成立大会时吟就的一首绝句。

  继1980年夏钟老赴昆明南征讲学之后又一重大历史旅程,莫过于做为特邀代表和大会名誉主席来丹东主持和指导新中国第一次民俗学讨论会和第一个民俗学会成立的工作了。此番钟老来丹东的目的十分明确,“为延绝学挥红帜,来作丹东十日留”。在这十天中,是钟老领导把“绝学”——民俗学,从“绝”路起死回生的。早在辽宁省这次学术讨论会和成立辽宁省民俗学会的筹办期间,钟老都给予过细的指点和指导,充分表现出一位学术领路人的高度责任感。他在自述中表现了这种感人精神。

  “我强烈地感觉到自己双肩上的责任!”

  “这几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民履行自己的责任,我竭尽力量,孜孜不倦地工作着。在大学讲堂上或学术界中,只要能够推进民间文学、民俗学这种学科的活动,我就不敢偷懒。”

  “我近日时常深深感觉到:在我国今天这样大好形势下,在我们的科学文化急迫需要迎头赶上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工作的人(或者勉强工作的人),却不肯好好地为人类、为祖国的进步而工作,那即使不说是犯罪,也是对社会缺乏应有的责任心的表现!”

  “我是一个平凡的人。但是,时代的伟大气氛感染着我,英雄们的光焰照射着我,我抱着”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的精神,要把所放射的微光,融入时代英雄们的强光里去!”

  “这是我的心愿,也是我的责任!”

  这正是钟老奉献精神中最无私的核心,正是这种强烈的责任心敦促着人国各地的民俗学子团结起来,组织起来,把民俗科学事业做理更好起来。

  钟老推动民俗学事业迅猛发展的责任感表现在他对民俗学活动的鼎力支持上。1981年8月20日,钟老在辽宁省首届民族民俗学学术讨论会上宣读了他反复琢磨修改而成的《祝词》,给予会议以高度历史性评价,鼓舞了与会的十二个省、市、自治区的民俗学者们,直接有效地推动了各省民俗学会组织的诞生。他在《祝词》中说道:

  “这个会议的召开,是不平常的。它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我在这里只举其更重要的三点:

  第一,这是自我国民俗学诞生以来六十年间,这门科学第一次的学术会议(学术讨论会)。我们过去,建立过民俗会,出版过许多专门性书刊,也办过民俗学传习班、讲习班,但是没有举行过这种学术讨论会。这个会议在这方面是一个创举!

  第二,这次学术会议,是我国正确的民族政策的体现,是我国政府重视少数民族和他们的固有文化的表现。它显示出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学术优越性质。

  第三,这次会议是我国拨乱反正以后,新老民俗学及民族学工作者共同努力所取得部分成绩的展览,特别是许多学术上的新人——新战士,显示他们矫健身手的一个好机会。

  这次会议的意义还有很多,但上述三点,已经足以证明这次会议的的确确不平常了。我们可以预言:它将被民俗学及民族学的历史家,记入新中国这些科学前进历程的史册里去!”

  “我以高度的热情关注着这次会议的顺利进行和圆满成功。我以同样的热情注视着它对这些科学在未来发展上所产生的影响!”

  钟老在全力支持辽宁省成立我国第一个民俗学会的同时,于8月25日,他主持了12省市25名民俗学工作者代表出席的座谈会,提出了五项重大建议,为各省及全国建立民俗学会,培训人材,搜集民俗资料,创办民俗学刊奠定了基石。这个座谈会纪要由新华社发出在全国29家大报纸上公开发表,产生了轰动效应。以后,钟老又用同样的高度责任感支持了全国各地民俗学会的产生。时至今日,他一如既往“为延绝学挥红帜”,不遗余力,令人感动。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萧放]永远的师范──追念恩师钟敬文先生
下一条: ·汪林数十年搜集民间故事 一个故事采访10位老人
   相关链接
·[龙晓添]流动的生活·具体的人:中国民俗学研究对象探蹟·[李正宇]韦大列对中国民俗学发轫的贡献及其意大利学术渊源
·[李刚 荆淑坤]信息化时代的学术共同体构建:以中国民俗学会为例·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9-10月受理)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7-8月受理)·深切缅怀刘锡诚先生——中国民俗学会唁函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5-6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3-4月受理)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钟进文]向一生追求进步的人民的学者致敬 ——我和钟敬文先生的几个小故事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
·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