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钟敬文老师离去整整十年了!真地想念他老人家!这几天集中整理有关老师的老照片和旧文稿,千头万绪的往事,历历涌上心头,百感交集。现将钟老逝世前十年、九十华诞时我写的一篇祝寿文章发在这里,以表怀思。
当代中国民俗学史最辉煌的篇章,是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会全胜利闭幕后,由钟敬文教授开始谱写的。在这之前,中国民俗学这门学科的地位不但得不到恢复,相反、却象钟老曾说过的“在禁区里渡过了近30年的寒冷岁月”。就在1978年间,是钟老首先草拟了建立民俗科学及有关机构的建议书,受到当时中央有关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同时也鼓舞和启发了有志于研究这门科学的许多中青年学者,在不少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一时形成了一股重建民俗学科的热潮。1979年11月,在全国第四次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上,钟老执笔写的这份建议书,以顾颉刚、钟老执笔写的这份建议书,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在此以后,钟老历经十二寒暑,撰文论著,授课讲学,广泛教诲后学,培养专业人材;从京津腹地到江南塞北和陇西关东,以八十岁以上的高龄,足迹遍及全国大部省区,支持并督导地方民俗学会的组建,同时亲自重建了中国民俗学会,率领学人开创了这门新兴学科的崭新局面,使我国民俗科学呈现出一派葱茏繁荣的景象。所有这些新历史时期的重大业绩,都和钟老无私奉献精神难以分开。
一
劳民文艺堪千古,
发采扬辉待我人。
数日西堂同讲习,
南征不负八旬身。
这是钟老于1980年夏在云南昆明讲学时所吟的一首绝句。以年近八旬的高龄,不辞艰苦,南征讲课,传习民间文艺科学,表现了他对民间文艺事业的高度推崇和热爱,同时也展现了他对发展民间文艺事业的高度责任心和紧迫感。他激励同行学子,“采扬辉待我人”,那种急切心情,溢于言表。钟老在他本人和民间文艺科学累遭劫难后,于晚年增长的那种重整再建民间文艺学的迫切感,并非偶然,而是和他早在70年前的青年时代立下了宏伟志愿分不开的。在这里让我们共同研读钟老本人在八十岁时的一段感人的自述,便可以得到有力的证明。他说:“我现在已经是足足八十岁的人了”“近年来,我总觉得今后能够切切实实为社会主义祖国做点工作的时间委实不太多了。但是等待做的学术工作却是那么重要和那么多!我心里象火一样的迫切感是大家可以想象得到的!我反复想,除了不顾一切、争分夺秒去干,还有别的什么好办法呢?”“我是一个长期从事民间文学的研究和教学的人。当年轻的时候(那正是在被称作”中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五四“文化运动之后),我就热心于搜集和探讨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学、艺术及风俗习惯。现在回顾起来,那种思想和活动,是跟当时我国人民(首先是知识分子)民族意识醒觉和要求民主科学的巨大社会思潮密切相关的。”“从那以后,我立下心愿,要为祖国建立这种新的人文科学(民间文艺学及民俗学)而贡献自己的毕生精力。”
钟老的这个崇高的志愿,是以他迄今为止的70年岁月争分夺秒努力实现的。从二十年代中期到新中国建国前夜,他在旧社会文化禁锢的困难条件下,不知疲倦地辛勤耕耘着遭受冷落的民间文艺、民俗学园地,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珍贵的民间文艺学、民俗学的财富。建国后不久,由他主持创建了全国性民间文艺研究会,创办了专业期刊,在大学创立了民间文学专业,开创了新课程,创编了讲义,最先培养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代专业研究生。实践证明,当时的钟老正在为实现自己的心愿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力量,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遗憾的是,正当他实现事业理想的最活跃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前进道路开始出现历史性曲折。从1957年再到“文革”的一场浩劫,钟老为事业献身的夙愿和努力遭受到最严酷的打击,身心受到重大的摧残。但是,当历史终于扫荡了那令人不忍回顾的黑暗阴云,全国步入晴朗光耀的新历史时期时,钟老却依然焕发着青春,为实现夙愿踏上新的征程。他说:
“最使人痛心的,是这种‘革命’对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严重摧毁,至于个人所遭受的创作是不足挂齿的。”“这时候,我好象久困在小笼里的鸟儿,一旦破笼出来,飞翔在广阔明朗的太空中。这种喜悦的心情,是难以用笔墨形容的。”
就在他熬过劫难,以喜悦心情迎接民间文艺和民俗学苏生的时刻,他首先强烈表现出他献身事业的迫切感。此时他虽然已是八旬老人了,但却坚定志愿,不改初衷,为自己确定了许多繁重任务。他说:
“劫难过去了,但人也老了。体力、眼力、精神,都不能跟少壮时相比了。而当前我所从事的学术,虽然呈现着一种葱茏景象,但它的要基并不太强固。学风有待进一步端正,队伍的质和量也有待提高和扩大。而学术资料的矿产还待大力挖掘,已经收获的资料,更有待于认真整理和研究。”
“总之,我们这方面的任务,是非常繁重的。客观要求和主观力量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这种现实情况,要求我们迅速地、有计划地、加倍努力地去应付它。只有这样做,才能在这种学术的活动上,排除困难,打开新局面,为创造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尽一份力量。”
近十年来钟老为完成上述重任所付出的辛劳和智慧,有目共睹,并为学人感佩景仰。
学习钟老为发展民俗事业而自觉产生的紧迫感,是当代民俗学工作者的当务之急。在商品经济特大发展的现代化建设形势下,民俗学研究工作的营垒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一些同志从民俗学的多方实用价值方面另辟途径了,民俗文化的商品化倾向也形成了某种新潮。在这关键时刻,民俗科学研究的发展与开拓有相对削弱的迹象。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具有象钟老那样的紧迫感和责任心,去完成四化大业中属于我们自身重任的那部分民俗学事业。钟老于十年前所分析的民俗学工作中的问题和弱点,诸如要基不固,学风欠正,队伍质量尚待提高与扩大,民俗资料亟待挖掘、整理和研究等等,依然存在。倘若我们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患得患失,左顾右盼,甚至改行做了“弄潮儿”,便会造成民俗学事业的损失。钟老树立的坚定不移的为民间文艺、民俗学建设献身的心愿和为此而努力的紧迫感、责任感应当成为我们每个人认真学习的自律准则。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