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学理研究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理研究

[赵冬菊]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互动
  作者:赵冬菊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12-21 | 点击数:13820
 
马克思在谈到实物资料与非实物资料,即与“非物”的关系时也说:“工艺揭示人类对待自然界的关系,揭示出人类活动,以及人类活动所处社会关系和由此产生的种种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要认识已经灭亡的动物的本身组织,必须研究遗物的构造;要判别已经灭亡的社会经济形态,研究动物手段的遗物,有相同的重要性。划分经济时期的事情,不是做了什么,而是怎样做。用什么手段去做。劳动手段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程度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所在的社会关系的指示物”⑨。这里也指出了实物资料“物”与非实物资料即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及其重要性的问题,说明实物资料中的工艺、技能、技巧、手段、方法等非物质文化成分对解读实物资料都是极其重要的。即便在现在,我们仍然可从中吸收、借鉴其中有益的成分。
其三,博物馆的“物”,即可移动文物中的藏品和不可移动文物,其自身也有诸多的非物质文化因素。比如,商代早期青铜器上的蚕纹、龙纹、鸟纹、象纹、鱼纹、龟纹、蝉纹等⑩ 纹饰,既反映着当时人们的艺术修养和情趣爱好,也反映着其风尚习俗和对文化与自然的认识与理解,还反映出当时的工艺、技能、方法和经济的水平等,因此,博物馆的藏品与非物质文化始终是不可分离的。再看古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也有很多的非物质文化因素。以布达拉宫为例,它就包含了建筑艺术、技能、技艺、方法、习俗、礼仪、信仰等等方面的非物质文化内容。由于有了这些非物质文化内容,才使得这幢建筑更有灵气、更有魅力、能赋予更多的想象,让不少人神往。古代的庙宇、碑刻等也同样包含有传说、故事、心理、民俗、礼仪、技能、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分。所以,博物馆所研究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都是相互依附、依存和渗透的。这种依附、依存和渗透的关系或程度往往又取决于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布达拉宫就是在这样的特定环境和背景中产生的,是当时所在特定环境和时代背景的产物。
由此,我们认为,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都是相互渗透和不能分离的,博物馆离不开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离不开博物馆,双方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三、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优势
 
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密切,不可分割。既然如此,那么,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具有怎样的优势呢?
第一,人才和科研优势。博物馆汇集了包括人类学、考古学、文博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计算机学、文学(包括民间文学)、艺术(包括美术、摄影、摄像、表演等)、宣传、演讲、讲解等多方面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不但承担着博物馆的各项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工作,如考古发掘、文物征集、藏品的收藏与保管、陈列展览和科学研究等工作,而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多有熟悉和研究。以湖北宜昌市博物馆为例,在近百人的队伍中,从学历上讲,有来自各高等院校的一批研究生、本科生;从专业来讲,上述专业的人才都应有尽有;从专业成果来说,有考古学、民族民俗学、民间文学、艺术或巴文化、楚文化、民间文化等多方面的多部著作和论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来说,有多年从事民族民间文化的民族民俗学专家;从文化展示来说,有陈列设计、制作、表演等多方面的设计师、能歌善舞的表演队伍和空旷的展厅……这些人才除了从事传统博物馆中的三大职能工作以外,实际上早已担当起民族民间文化,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抢救工作。在宜昌市博物馆内,早在十年前就成立了古建筑民俗文物研究室,专门从事着古建筑、民俗等方面的工作,工作中已大量涉及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但在本单位有声有色地开展了与其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而且对自2003年宜昌市成为全国第一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试点以来全市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启动、调查研究、“申遗”等工作也多有贡献。即便如此,宜昌的“非遗”工作仍然感到人才的紧缺,特别是文博方面人才的匮乏,急需有博物馆方面知识的人士参与。假设这一工作由博物馆来承担,人才问题就很自然地解决了,博物馆完全有能力担当起这一工作。作为中等规模的宜昌市博物馆来说,就能有如此众多的人才和雄厚的科研力量,那么,全国其他地区的博物馆,相信也不会逊色,相信都能担当起保护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
第二,保护、保存和收藏优势。博物馆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保管收藏。因此,它有固定的且具备各种温湿度条件和安全性能的库房、柜架、囊匣等设备设施,以及懂得相关保养、保护、安全等知识的保管收藏专业人才队伍。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抢救工作中的各种资料,包括录音、录像、摄像、摄影、文字等资料和一些工具、器具、工艺品等实物资料,都是需要保护、保管、保存和收藏的。而目前的现实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少地方归口于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管理,使用的人员大多是从下面单位借调而来,各种资料的保护、保管、保存和收藏尚无合适的地方,这样长此以往,势必造成资料的损毁、破坏甚至丢失。但如若将这一工作交给博物馆来完成,一切也就迎刃而解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性质问题
下一条: ·专题║ 龙的腾飞:中国与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关链接
·[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
·[朱志明]民办民俗博物馆与乡土文化记忆传承·[赵元征]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艺术交流与互动
·[杨涛]礼俗互动:地方民众何以融入地方节庆文化建构·[薛慧]论中国节日文化与戏曲演剧间的互动模式
·[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王威]口头传统演述在新媒体中的互动实践
·[王晟聪 李浩昇]民间信仰组织的村庄治理参与机制·[邵凤丽]礼为俗用:功能导向下“礼仪文体”的流变
·[马梦洁]明清民间信仰中国家力量与地方社会的互动·[安德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新的文明交流框架
·[蒋愔澄]非遗工艺展览策划研究·[高洁宜]由俗至礼:探析乡村移风易俗中的贺号习俗
·[杜韵红]以村为馆:乡村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真实性研究·[戴安妮 吴言]Cosplay的身体创作与互动研究
·[程浩芯]传说入戏的文体互动方式·[柏仙爱]政策网络视角下我国非遗文旅融合政策执行研究
·[白廷举]仪式实践、礼俗互动与文化认知·[程浩芯]通行叙事和地方叙事的互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