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国际经验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经验

西班牙斗牛产业效益不高 文化传统却难抹去
  作者:记者 陈璐   摄影/图:王剑桦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12-13 | 点击数:9515
 

 

西班牙斗牛该不该保留仍然是个问号(王剑桦 钢笔画)



  本报记者 陈璐

  斗牛引发的争议几乎和斗牛本身一样历史悠久,其所反映出的痛苦与狂欢、危险与刺激、人情与法律、传统与现代间的各种矛盾,令人深思。2011年9月25日,西班牙第二大城市巴塞罗那举行了最后一场传统的斗牛表演,从2012年1月1日起,其所在的加泰罗尼亚大区将彻底禁止斗牛赛。

  12月3日和5日,两场关于斗牛活动的讨论交流会分别在北京塞万提斯学院和北京大学举办,多位相关人士从历史、美学、道德、科技等角度对斗牛这一西班牙文化中的标志性传统进行了探讨和再审视。

  不理解斗牛就不能理解 西班牙的历史

  摄影师、斗牛问题专家拉蒙·萨瓦萨·拉莫斯认为斗牛文化是想象、习俗、规则、勇气、知识、技巧、物质和人类生产方式的总和。斗牛摄影家克里斯多瓦·阿拉说:“赤手空拳地与一头猛兽上演生死之战,这不仅是艺术作品的创作,也是向大自然致敬的庄严之举。”

  西班牙斗牛评论家安东尼奥·洛尔卡认为,斗牛活动在争议中生存下来,说明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你成了一头公牛”“逃到牛栏外”之类的俗语在西班牙语中随处可见,不理解斗牛,就不能理解西班牙的历史。在西班牙,斗牛节庆现在仍然具有活力。去年一年,西班牙举办了1724场斗牛比赛,观看人数仅次于足球比赛。“斗牛带给我们一个充满色彩、欢乐、梦想的世界。人与牛的斗争显示了自然与力量的结合,产生令人难以理解的激动情绪和神秘感。”

  “我个人并没有对斗牛感到痴迷,但我的确耳濡目染地学会了欣赏和喜爱这一西班牙标志性传统。我支持并捍卫它。在有些地方,斗牛因为过分残忍而引起抨击,但这只是少数现象,阳光和欢乐是大部分斗牛狂欢节的主旋律。”摄影家费尔南多·埃拉斯说。

  斗牛产业的现状和未来

  安东尼奥·洛尔卡说,由于社会习惯变化、保护动物意识增强、娱乐活动增多等原因,人们对斗牛不像以前那么感兴趣了。同时,斗牛也未能适应现代需求,一些斗牛士、企业家、牧场主固步自封,不愿融入到新环境中去。而欧盟对斗牛的反对,也让西班牙政府有自卑情绪。目前,西班牙国家电视台已经停止了转播斗牛节目。“也许斗牛并不该由政府终结,当人们对它不再有热情时,它自己就终结了。”

  2011年9月25日,西班牙第二大城市巴塞罗那举行了最后一场传统的斗牛表演。根据巴塞罗那所在的加泰罗尼亚大区政府的决定,从2012年1月1日起,整个加泰罗尼亚大区将彻底禁止已持续了数百年的斗牛赛。对此,安东尼奥·洛尔卡说,西班牙现有1350个公牛牧场,斗牛产业每年经济产值达25亿欧元,占西班牙GDP的0.25%,直接创造就业机会20万人次,且拉动地方旅游业,成为上交利税最多的艺术门类。斗牛产业如果消失,对经济的影响是严重的。而从社会文化影响来说,几百年的文化传统更难抹去。

  拉蒙·萨瓦萨·拉莫斯则表示,如今斗牛产业效益并不高。公牛饲养者要面对培育公牛的凶猛特质与遭遇经济亏损的两难选择,如果他的公牛不能达到斗牛生产业的外行们制定的新标准,亏损在所难免。“我见过一个牧场主在他的牧场上举办斗牛,收费参观,18欧元一张票,看完后在牧场上烤牛肉吃。我觉得这是一种选择。”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新网-中国文化报 2011年12月08日 17:59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杨爱华]外国如何繁荣文化?
下一条: ·[莱顿]物质与非物质:传承、断裂、延续与共存
   相关链接
·[徐凌]农耕驱蝗:后稷与刘猛将形象的相关性·[黄慧慧]云南大理巍宝山道教壁画的文化产业化探析
·[缪雪峰]传承民俗文化 共创美好未来·[黄景春]黄帝神话的在地化生产及其文化产业开发
·[郑小红 刘敏]文化产业繁荣前提下西南地区民间美术发展的地域因素研究·[张玉]符号消费视野下的唐卡产业发展研究
·[曹祎媚]文化产业发展对非遗“雅化”转向的影响研究·[陈杭勋]多点民族志视角下民间传承群体及其实践与民俗节日差异化
·[杨洪林]文化产业视角下乡村振兴与民族地区城乡关系重构·[田川流]乡村振兴中多维度文化的构成及其价值实现
·[陈杭勋]多元主体理解与建构下的民俗文化多样态存续·[纪明明]文化产业视角下我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研究
·[玛莎·布兰奇]西班牙语美洲中的民俗概念·[黄永林 纪明明]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文化产业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涂俊]民间美术在传统年节中的作用及文化产业发展·[杨兰 刘洋]优化与策略:贵州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邓思杭]“互联网 +非遗文化”模式探赜·[陈杭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乡土社会对文化行政的适应与利用
·当“春节+”遇到“互联网+”·[程鹏]民俗文化产业化的三条路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