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欧阳静]无根——农村婚丧仪式的锐变
  作者:欧阳静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12-13 | 点击数:10340
 

  村庄文化自主性

  绝大部分村民并不认为追求“好玩”的仪式是伤风败俗的表现,反而认为这些从城市里传来的“新做法”代表着“文明”与“先进”,是社会进步与开放的表现。而以前的仪式与习俗则代表着“封建”与“落后”,是“没有赶上潮流”的表现。一切来自“外面的”和“城里的”文化,似乎都被视为代表着文明与先进社会的发展方向,而被村庄、被村民所接受。在我们所调查的湖北A村,一名妇女1994年去发达地区从事“性服务”,回村时不光打扮得花枝招展,而且是坐飞机回省城,然后从省城打的回村庄,令不少村民羡慕不已。之后的10年间,村民小组内至少有10个妇女跟随她外出从事性服务。对于这些妇女,大部分村民持宽容的态度,认为,“现在的世道是笑贫不笑娼”,“你要是有钱,别人就会把你看得贵重些,至于你做什么,那都无关紧要”。换言之,在妇女的“跟随”和村民的宽容背后,有一个更为关键的共识,即“社会发展的形势就是如此”。

  这一切,说明村庄缺乏一套评判是非好坏的内部标准,也即核心价值或基本价值规范。关于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文明”什么是“封建”,村庄内部没有自我评价的体系,缺乏“文化自主性”。这背后是信仰的缺失。一位76岁的老太太说,“如果世上有鬼的话,那些自杀的老人怎么不变成鬼把她不孝的儿媳妇搞死?”村民认为烧香拜佛、敬菩萨都是迷信活动。当地人不过鬼节,不敬神灵,我们也看不到祖先的牌位和老人的遗像,村民只在亲人去世后的头两三年上坟,许多人找不到自己爷爷的坟地。总之,我们找不到任何一丝可被视为“小传统”的痕迹,绝大部分村民只相信现代科学,几乎没有任何东西是值得村民敬畏的。

  在江西宗族性村庄左村,笔者调查时总怀着一种敬畏感,生怕触犯当地的一些禁忌。因为一棵普通的树或一块很不起眼的石头都可能是当地的村神。特别是在祭祖、游神和鬼节期间,外来人必须小心翼翼地遵守那些规矩,因为那些规矩都是与“风水”,以及宗族未来的兴旺发达密切相关。左村村民对那些能沟通阴阳两界的祖先牌位、遗像和坟墓都表现出绝对的敬畏,对鬼和神灵的存在深信不移。此外,专门承载村庄红白喜事仪式的宗祠是如此地威严、神秘,使外人不敢接近。由于婚丧仪式的禁忌颇多,普通人很难掌握,必须由专管仪式的“斯文”主持。

  从民俗学意义上讲,仪式的主要功能是为了承载一系列有关生命意义以及人伦秩序中的“道”,特别是那些与人的生死相关的婚丧仪式。正因为仪式失去了其载“道”的功能,构成仪式的内容才会变换的如此之快,并变得越来越媚俗,越来越去伦理性和去神圣性。村庄被“潮流和时尚”裹挟而行。

  核心价值缺失的文化困境

  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认为,城市是体现文明最明显的外部标志。事实上,“先进”、“文明”都是被城市社会及其生活方式所定义的产物,是被城市商业资本运作现代传媒所建构的产物。这些产物往往是以追求感观刺激为目的的商业文化和娱乐文化。这种文化通过广告、现代传媒不断吸引人们的眼球,刺激人们的大脑,从而成功地塑造着关于“现代”、“文明”和“先进”的文化概念,并最终成为主导整个社会的支配性文化。当这种支配性文化通过人口流动和电视下乡迅速地侵入乡村社会,潜移默化地改变村民的文化观念时,由电视引导的“时尚”成为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定义。

  当然,由于村庄本身结构的差异性,接受支配性文化的速度以及改变其内生文化的程度会有所不同。如果村庄内生的价值信仰基础比较深厚,任何“新潮流”进入村庄时,都被过滤和重新定义,维持着村庄应有的底线,而不至于赤裸裸。但如果村庄丧失了核心价值体系与基本的文化信仰,那些由支配性文化所定义的价值标准就成为村庄评价事物的标准。

  事实上,无论村庄内生的文化信仰有多深厚,村庄的文化自主性有多么强大,在城市文化支配乡村文化,商业文化支配民俗文化的权力格局下,“文明”最终会消灭“落后”。但在“文明”消灭“落后”之时,我们需要反思的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明”?我们拿什么来定义“文明”?由谁来定义?“文明”的根基何在?如果“文明”失去了其生长的根基,那么承载“文明”的仪式必然会丧失底线,一步步走向媚俗化和去神圣化。果真如此,难道这便是中国农村婚丧礼俗发展的方向?是乡村文化前进的方向?

  (摘自《党政干部学刊》2011年第7期)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1年12月09日第10版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乔虹]卡约文化的丧葬礼仪
下一条: ·[孙军]哈尼族传统节日中的傩文化事像
   相关链接
·[周永健]川南民间佛教觉皇宝坛丧葬道场田野调查·[扎西卓玛]礼物与仪礼
·[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李洁]丧葬仪式的音声与秩序空间构建
·[何斯琴]日用礼仪类书与礼俗互动·[房晓燕]婚礼仪式情境下的阶序性亲属关系研究
·[额尔毕黑 刘桂英]鄂尔多斯婚礼现代化转型与民间传统舞台艺术融合研究·[陈阳]闽南农村近 50 年丧葬仪式的“变”与“不变”
·[邹艳梅]明清之际奉教士人的丧葬礼俗观研究·[徐鹏飞]生长与式微:农村丧葬仪式的变迁
·[王会珍]殡葬改革背景下鲁南农村丧葬礼俗的变与不变·[彭田菲]仪式操演与身体建构:基于鄂西土家族“撒叶儿嗬” 丧葬仪式的田野调查
·[路转红]肃北蒙古族婚礼仪式的变迁研究·[才晶]丧葬仪式中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
·[吕树明]后土冥神与传统丧礼·[袁帅]丧葬仪式专家话语权表现形式及特性
·[杨桂珍]二零二零年山东省莱州市某村落的一场婚礼调研·[孙玥菡]从青岛婚礼中“饽饽”的使用及制作变迁看“非遗”利用
·[孙愈]村落丧葬仪式的消费异化与优化治理·[林秋炀]慎终追远:潮汕地区丧葬习俗个案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