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欧阳静]无根——农村婚丧仪式的锐变
  作者:欧阳静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12-13 | 点击数:10339
 

一向认为,乡村是保守的,是保留传统文化最丰富最深厚的地方。
然而调查发现,今天的村庄内涵已经改变得触目惊心,令人担忧

乡村房舍

“灰公醋婆”形象

  婚丧仪式锐变图景

  人类学和民俗学热衷于具有异域风情的乡村文化或独特风俗,而对一般地区现存的农村婚丧仪式及其文化变迁缺乏关注。大多数人认为,即使在现代化的冲击下,乡村社会中礼仪风俗也只是在形式上与传统中国有所不同,其所内涵的核心价值,即一些基本的规范仍然能维持下来。比如丧事的仪式庄重而又肃穆,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悼与追思;婚事应该喜庆而又不失礼节,以表达对上天所赐姻缘、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感恩以及新人对家庭、对婚姻的责任与忠贞。

  然而近年来,我们在农村调查发现,婚丧仪式变化无穷,成为人们追求“热闹”的时尚工具,什么好玩就玩什么。仪式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与生活意义,由于支撑仪式之核心价值的丧失而式微,本应载“道”的仪式处于呈现出纷繁芜杂的样态,无根状态。

  一些农村地区的婚礼上出现“灰公醋婆”的婚礼仪式。迎媳妇那天,公公身穿红色的戏服,背上插着一支耙(暗指耙灰),脸和下巴都画满了墨汁,头戴一顶圆锥型高帽,高帽的前端写着“今天我结婚”,高帽的两侧各插着一面小纸旗,分别写着“加油”和“努力”。婆婆胸前挂着两个醋瓶子,脸上涂满了胭脂,头发用红带扎成了两束,像马戏团的小丑。一路上,婚礼主持人不断“恶搞”:要求公公脱鞋脱衣背新媳妇。新媳妇背回家后,主持人拿一个簸箕扣在公公的头上,要求新媳妇拿棍子边敲打簸箕边问公公:“响不响?”公公则要求答“响(想)”,引起众人的狂欢。

  据村民介绍,这种“灰公醋婆”的婚礼仪式1999年左右从城里传到集镇,再由集镇传入村庄。在这之前,该村的婚礼仪式仍然是传统的形式。

  现在,连原本庄重肃穆的丧事仪式都发展到了跳脱衣舞、唱黄段子以及表演极为下流动作的形式。一位老家在中部农村的打工者说:“最近几年,我们那里遇到红白喜事,基本都会请一个唢呐班子到家,这些唢呐班子都会请一个女人,年龄一般都在30岁以上,晚上的时候就会浓妆艳抹,登台唱一些黄色小曲,说一些低俗笑话,然后和一个搭配的男人打情骂俏。基本上都是围绕着‘性爱’为主题。即使是丧事,也会有这样的演出,无论是亲人还是村人,脸上都看不到一丝的悲伤。”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1年12月09日第10版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乔虹]卡约文化的丧葬礼仪
下一条: ·[孙军]哈尼族传统节日中的傩文化事像
   相关链接
·[周永健]川南民间佛教觉皇宝坛丧葬道场田野调查·[扎西卓玛]礼物与仪礼
·[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李洁]丧葬仪式的音声与秩序空间构建
·[何斯琴]日用礼仪类书与礼俗互动·[房晓燕]婚礼仪式情境下的阶序性亲属关系研究
·[额尔毕黑 刘桂英]鄂尔多斯婚礼现代化转型与民间传统舞台艺术融合研究·[陈阳]闽南农村近 50 年丧葬仪式的“变”与“不变”
·[邹艳梅]明清之际奉教士人的丧葬礼俗观研究·[徐鹏飞]生长与式微:农村丧葬仪式的变迁
·[王会珍]殡葬改革背景下鲁南农村丧葬礼俗的变与不变·[彭田菲]仪式操演与身体建构:基于鄂西土家族“撒叶儿嗬” 丧葬仪式的田野调查
·[路转红]肃北蒙古族婚礼仪式的变迁研究·[才晶]丧葬仪式中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
·[吕树明]后土冥神与传统丧礼·[袁帅]丧葬仪式专家话语权表现形式及特性
·[杨桂珍]二零二零年山东省莱州市某村落的一场婚礼调研·[孙玥菡]从青岛婚礼中“饽饽”的使用及制作变迁看“非遗”利用
·[孙愈]村落丧葬仪式的消费异化与优化治理·[林秋炀]慎终追远:潮汕地区丧葬习俗个案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