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作为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在进入父系社会以来,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了“男主外、女主内”,“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等带有性别偏见的性别观念。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长期以来,社会领域的劳动完全由男性承担,女性的劳动仅仅被局限在家庭私人领域。然而,正如恩格斯所说:“只要妇女仍然被排除于社会的生产劳动之外而只限于从事家庭的私人劳动,那么妇女的解放,妇女同男子的平等是不可能的。”(13)东乡族女性在家庭、学校、社区中的角色、地位与境遇表明,该民族性别文化中存在着鲜明的“男尊女卑”的偏见,与中华民族传统性别文化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其次,在当地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影响下形成的东乡族特有的民族文化,是该民族性别文化生长的土壤。其一,地势险峻、山峰林立、交通不便、干旱少雨、土地贫瘠,是东乡自然环境的重要特征。土地的贫瘠使得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派不上用场,难以有所作为。地势的险峻使得大型企业难以在这里找到立足之地,相应的,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也就无法得到就地转移、就地消化,而只能选择外出打工。而外出打工是需要抛头露面的事,因此它是男性的专利,是女性不能涉足的领域。女性主要从事家务劳动和农田劳作,而仅靠这些劳动,在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是养活不了一家人的。因此,男性就成为东乡族“力量”和“财富”的象征,成为东乡族家庭兴旺发达的希望。其二,贫穷、落后是东乡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在家庭经济支付能力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家庭教育投资向男童倾斜似乎成为了必然。有研究表明,“所有的女童失辍学严重的地区无一例外都是经济贫困区域。对女童而言,贫困使家庭在子女教育投资计划上出现性别差异成为可能。”(14)
(二)世俗与宗教的冲突
“在宗教盛行的民族社会时代,宗教作为居绝对统治地位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不仅参与政治,控制人们的思想,还干预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各个方面,比如生育、婚姻、疾病、丧葬、迁徙、种植等,同时,也建构了男女两性的社会价值和地位。”(15)东乡族作为一个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其性别观念的形成深受宗教的影响。例如,伊斯兰教规定:女性到了一定年龄必须遮“羞体”,如头发等,以避免对男性造成诱惑。
然而,现代学校倡导男女平等,主张男女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正常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宗教规约与现代学校理念的冲突使得东乡族家庭对女孩上学顾虑重重:第一,传递现代文明的学校文化与宗教文化相冲突,女孩长期在学校,会受到现代文明的同化,从而淡化或违背宗教规约。第二,在学校里,女孩天天和男孩在一起生活、学习,增加了男女接触和交往的机会,这对“长大”以后的女孩来说,是有违教门的规定的;第三,教义规定,女孩十七八岁就可以成婚,因此,在东乡,女孩子出嫁普遍较早,二十岁以后很难找婆家。而这里的孩子受地理环境和交通状况的限制,上学普遍较晚,初中毕业大多都十七八岁了,如果上高中,毕业就超过二十岁了,能考上大学自然好,可是父母的担心就在于,如果考不上大学,女孩找个婆家都难。因此,在世俗与宗教的冲突中,是否让女孩上学在东乡族家庭中就演变为道德与非道德之间的抗争。
(三)教学内容与当地生活实际的脱节
出现在教材中的科学文化知识是由专业人员在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依据一定的原则、要求,从人类知识宝库中精选出的、旨在促进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知识体系。然而,这种以大多数人的需求为导向的教材,无法照顾特殊群体和个体的特殊需求。由于受我国长期以来“一纲一本”教材编定体制的影响,地方和学校的课程、教材开发能力相对比较欠缺。在东乡,校本课程的开发尚属起步阶段,大部分学校没有校本课程,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订购的教科书就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依据。教科书中所传达的主要是以现代文明为主旋律的知识、信息,与当地生活实际相脱节。正如当地一位老师所说的那样:“学生在学校学到的很多知识都停留在作业本上,生活中根本用不上。”有一位家长也说:“女娃娃早点(辍学)回家还能学点手艺,做饭、做家务、做农活,书念多了什么都不会做,嫁出去也惹人笑话。”
由此可见,教学内容与当地生活实际相脱节也是造成东乡族家庭对女孩上学持消极态度的重要原因之一。父母的消极态度和做法,反过来也强化了东乡族女童对“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性别观念的认同,促进了其自我性别角色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注释:
①甘肃省独有的三个少数民族为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
②马志勇.东乡史话[C].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
③2008年1月5日东乡某校六年级女生宿舍访谈记录。
④在东乡,女孩第一次月经来潮被看作“长大”的标志。
⑤2008年4月13日东乡族女教师个别访谈记录。
⑥2008年4月13日东乡族女教师个别访谈记录。
⑦2008年6月3日校长访谈记录。
⑧2008年3月13日东乡某校初中二年级女生集体访谈记录。
⑨摘自个案学校五六年级学生作文、周记。
⑩摘自个案学校五六年级学生作文、周记。
(11)摘自个案学校五六年级学生作文、周记。
(12)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北京:三联书店,1992.2.
(13)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5.20.
(14)丁月牙.家庭教育资源分配的性别差异问题——来自三都水族村寨的个案调查[J].民族教育研究,2004,(2).
(15)杨国才,张桔.社会性别视野下的佤族妇女宗教信仰[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本文原载《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1期,第192~199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