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传统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传统

[刘锡诚]保护民间文化的迫切性
  作者:刘锡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12-12 | 点击数:9911
 

 

内容提要:民间文化是确认一个民族(或文化社区)的文化特性的强有力的手段。本文综述了建国 后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成就,提出了保护民间文化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民间文化;保护;迫切性
中图分类号:K89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558(2002)02-0129-07

在开始讨论民间文化的保护问题之前,有必要对民间文化的含义,作一个说明。关于民间文化,本世纪100年来,由于侧重点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各国学者们提出的定义已经很多了,这里笔者引述一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们1989年商定的一个定义:“民间创作(或传统的民间文化)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它的形式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 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术及其他艺术。”需要辩证的是,在这个定义中,联合国教科文的专家们回避采用“民族”或“少数民族”这个概念,而用了“文化社区”这个词儿。在此特定的语境中,“文化社区”指的就是“民族”或“准民族”。其中使用的“民间创作”与“传统民间文化”是同义的。需要补充的是,就其根本性的特征来讲,民间文化是原始文化的遗存,虽然经历过漫长的发展,带上了文明社会的内容,但其核心部分中,还遗留着许多原始先民的思维观念的依稀可辨的影子。这一特点,仅用“以传统为基础”来表达是远远不够的。
民间文化是一个民族所共有的文化,也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对于任何民族来说,民间文化既是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又是民族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特别重要的是,民间文化是确认一个民族(或文化社区)的文化特性的强有力的手段。民间文化,在氏族社会处于崩溃瓦解之际,曾经经历了第一次危机,甚至瓦解。这一点,在我国边疆一些进入人民共和国时尚处于氏族社会瓦解时期的民族中,可以看得很清楚。社会经济形态的巨变和社会政治体制的革命,新的革命思想、宇宙观以及异民族(包括汉民族)文 化的浸染和冲击,使原来氏族社会的成员逐渐放弃了他们原来的信仰和文化,亦即使本民族的民间文化经历了一次转折和扬弃过程。
在中国,社会的工业化进程及所形成的工业化文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和思想意识都发生了巨大变革,电视、信息网络等现代媒体的发展和普及,信息社会的到来,市场化文化即通俗文化的蔓延,外国文化、异族文化的侵入或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都会给民族民间文化的正常延续和发展以强大冲击,甚至给民间文化带来逐渐消亡和毁灭的命运。民间文化搜集研究者在田野调查时,也常常遇到“人亡歌息”的情 况。如对于一个民族具有重要意义的民间创作,或族源史诗,或史传神话传说,等等,由于老歌手或故事家(巫师、祭司一类人物)的亡故而造成失传。这也是民间文化面临的一种现实的危险。民间文化的中断或失传,是一个民族的最大遗憾。对任何民族来说,特别是对于那些人数较少、生产力低下,甚至还较多地保留着原始的或古老的文化传统的不发达民族来说,失去自己固有的民间文化,无异于失去自己的民族文化特性,无异于丧失了自己的民族,这当然是十分可悲的。
已故壮族民间文化学家蓝鸿恩先生,十年前在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召集的一次会议上,就包括壮族在内的南方诸民族的文化,提出了“文化断裂”的观点:第一,学校教育和民族文化断裂。“现在学校的教科书,是单一的汉族文化课本。我们少数民族学生在日常生活里,是有传统作为观念意识的。但一到学校里,与教科书所传播的根本不是一码事。因而少数民族的学生进学校读书,久而久之,就失掉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了。本来少数民族生活里,唱歌很风行,然而读了书回去,不会唱歌了;少数民族有很多优美的故事,已被连环画小人书代替。衣着也以洋为荣。连讲话和老百姓也格格不入,全是变样的人了。”第二,语言和文字断裂。“我们南方少数民族大多没有文字,因此,进学校读书必然要学习汉字。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是应该的。然而汉字的书所表达的只是汉族人民的生活。这是造成断裂的原因。由于没有文字来记载前人的经验总结,因而很多先民的生产经验没有流传下来。广西鹿寨县最近发现一个铜鼓,构造非常特别:周身有几百个像玉米粒那样大的圆孔,孔里嵌有助鸣的薄铜片。……然而考古学家研究不出来,这不能不说是吃了没有文字的亏。其他的民间故事、诗歌、宗教活动,也只能凭口口相传,因而也就发生变异甚而失传,造成了断裂。”第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 断裂。第四,高层文化与低层文化的断裂。“高层次的人出现了作家,他们能用汉文进行创作,表现新的思想观念,然而他们缺乏传统文化素养,所以很难反映本民族的面貌,而只是把外来的新品种,硬插在外来泥土之上,缺乏自己民族的风格和特点,也就在人民群众中起不到传播作用。”第五,本民族文化与汉民族文化的割裂。(注:蓝鸿恩.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文化断裂现象[J].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编.中国民间文艺界通讯,1987,(4).另一位壮族学者、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梁庭望先生也提出过这一论点.)这种担忧出自一个少数民族的学者之口。他所说的南方民族的情况,在其他地区的许多少数民族中,也颇具代表性和普遍性。
因此,对于任何国家或民族,特别是不发达的民族来说,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民间文化的问题,就提上了政府和专业机构的议事日程。新中国建立后,十分重视民间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文化的调查保护和资料保管,50年来在这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广西民间文学研究会,与芬兰文学协会,会同北欧民俗研究所和土尔库大学文化研究系民俗学和比较宗教学部,于1986年4月在南宁召开了中芬民间文学搜集保管学术探讨会,讨论了民间文学的保护、搜集、保管等一系列问题,并发出了保护民间文化的呼吁。(注:这次会议的文件汇编为《中芬民间文学搜集保管学术探讨会文集》一书,由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于1988年出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政府专家委员会主席劳里·航柯先生参加并主持了这次会议,并在会后将会议的情况和中芬两国在广西三江侗族地区进行的民间文学联合调查的情况,报告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委员会。尔后不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文化组、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于1986年5月联合召开了保护民间文化座谈会。次年2月27日,政协文化组又在北京召开文化界人士座谈会,讨论筹建中国各民族民间文化博物馆事,与会者呼吁全国政协和全国人大采取步骤,报告国务院。(注:全国 政协文化组就筹建“中国各民族民间文化博物馆”事进行座谈会[J].中国民间文艺界通讯,1987,(4).)有的省市对此也召开过类似的保护民间文化座谈会,如文物和民间文化大省陕西省,该省政协和省民间文艺研究会于1986年7月就召开过保护民间文化座谈会。会议呼吁政府和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加强对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与珍贵文物一样,将其列入整个文化艺术科学规划中去,安排搜集、整理、保护,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注:陕西省召开保护民间文化座谈会[J].民间文学研究动态,1986,(7)(总22期).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研究部编印。)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阙岳]藏族丧葬习俗的文化人类学分析
下一条: ·[阿进录]“牡丹”:一个“花儿”经典意象的文化分析
   相关链接
·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年年会在山西太原成功举办·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 年年会会议手册
·“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
·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周福岩]民俗/民间文化的伦理理性: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文化政治之间
·[孙华月 刁统菊]传统神话角色在网络语境中的形象转型研究·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 年年会议程
·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年会通知(第2号)·“第十八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
·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年年会征文启事·第十八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
·[张建军]美国民众生活中心:数字时代的文化建档与公众参与·[任积泉]河西宝卷中的曲牌曲调音乐遗存及活态传承状况浅析
·《民间文化论坛》:2022年第3期目录·“第十七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
·[陈连山]从“天雨粟,鬼夜哭”到敬惜字纸·[高丙中]从封建迷信到文化遗产
·第十七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2年年会征文启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