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史继忠]“东方文化圈”与东南亚文化
  作者:史继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12-03 | 点击数:23481
 
出自氐羌体系的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但民族较多,但人数不多,总计不过80万人。彝族在越南、老挝各2000人,称“倮倮族”。哈尼族在越南有万余人,老挝称“卡果”、“依果”的亦有万人,缅甸自称“阿卡”的约6万人,泰国有3.5万人自称“阿卡”或“卡果”、“依果”。傈僳族在缅甸有4万人,在泰国有2万人。拉祜族在缅甸有5万人,在泰国有3万人,在越南有2000人。缅甸有独龙族千余人,怒族近万人。缅甸的“克钦”与中国的景颇同族,约56万人。在这些民族中,除景颇族而外,其余民族的主体部分均在中国,文化习俗是一致的。
比较复杂的是佤族、德昂族、布朗族、京族和克木人。按其族源,佤族、德昂族、布朗族和克木人的先民均出自“百濮”族系,即古代的“闽濮”、“鸠濮”、“裸濮”、“扑子蛮”之类,但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而我国濮人的后裔仡佬族、木佬族等的语言按张济民先生的意见属汉藏语系的仡基语族,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待深入探讨。京族的语言在国际上习惯称为越南语,系属至今未定,但文化上又与百越和百濮有若干相似之处,其族源亦有待探索。佤族在缅甸有8万人,泰国有1万多人。德昂族在缅甸称“崩龙”,人数为24万。布朗族在老挝有分布,人数不详。克木人在老挝称为“老听”或“卡族”,泰国称“卡”,越南称“摩依人”,总数不下40万,以老挝最多,我国的云南仅有2500人。京族在越南有4500万人,我国广西只有1万多人。
 
 
佛教既是东南亚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中国与东南亚文化沟通的重要渠道,这是因为东南亚处于中、印两大文化圈的幅射范围之内。东南亚与印度和斯里兰卡,无论海路与陆路交通都比较近便,而且又是中印航道必由之路,佛教很早就传入这一地区,我国古代西行求法和一部分印度高僧也往来于这条道上,如唐代的会宁、义净等。佛教在东南亚的传播情况复杂:有的原先盛行大乘佛教或者印度密宗,后来改奉小乘佛教;有的一度信奉佛教,以后又被伊斯兰教或其他宗教所取代,如印度印西亚、菲律宾等。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东南亚的佛教主要是小乘佛教,但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及散布各地的华人大都信奉汉传佛教。云南的小乘佛教与东南亚有密切关系,唐宋时期在云南盛行的阿梨教乃是通过缅甸传入的印度密宗。
释迦牟尼逝世后一百多年,由耶舍召集七百僧人在吠舍厘城举行“第二次结集”,再次统一经律,而以跋耆比丘为代表的多数派反对这一决议,另外组织了上万人的“大结集”,从此分为“上座部”与“大众部”两大部派。后来,大众部逐渐演变为大乘佛教,上座部演变为小乘佛教。小乘佛教在东南亚的传播,最初从斯里兰卡开始,以后传到缅甸、泰国和我国云南边境,进而传到柬埔寨和老挝,其间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最后才取代了大乘佛教与印度密宗。大约在公元前三世纪,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派儿子摩哂陀到斯里兰卡传扬上座部佛教,锡兰国王举族皈依。到公元前一世纪时在阿努寺举行上座部第四次结集,用巴利语写成上座部《三藏》,以后分化为大寺派和兼习大乘的无畏山派。五世纪时,印度佛教大师觉音用巴利语翻译和注释《三藏》,使上座部的教义得以彻底贯彻。但从七世纪到十一世纪的五百年中,印度密宗在斯里兰卡极盛。直到维A耶跋护王一世时,才重新建立寺院,供养佛牙,派僧人往缅甸延请上座系长老,从而勃兴起来。缅甸与印度邻近,也是在公元前三世纪传入佛教,上座部佛教传入部分地区,但八世纪时密教传入后形成了阿A梨教,直到十一世纪蒲甘王朝才废阿梨教,立上座部佛教为国教,将《三藏》译成缅文,以后形成“僧伽罗僧伽”与“上缅甸”两个教派,自此大兴,有僧尼十万余人,有寺院二万多座,佛塔十余万认,素有“佛塔之国”的盛誉。泰国原先盛行大乘佛教和密教,十一世纪由缅甸和斯里兰卡传入上座部佛教,十三世纪素可泰王朝将其定为国教,佛教徒占人口总数的95%,全国通行佛历,每个男子都必须出家一次,全国有寺院二万五千余座、佛塔十万座以上,中央机构由十几个高僧组成,法相应部和大部两派皆有僧王,各级行政组织都有与之平行的僧伽机构。老挝在十四世纪时奉上座部佛教为国教,十九世纪被法国占领一度中衰,随着老挝民族解放运动的到来又开始复兴佛教,国王、国家和佛教被视为老挝的三个组成部分,教派与泰国相同。柬埔寨古称扶南,六世纪时已是东南亚的佛教中心,十四世纪以后在泰国的影响下改奉上座部佛教,两派都有与政权机构平行的宗教组织,分设僧长、省僧长、区僧长和村佛塔主持,国家元首每年要在金边召开两派僧长年会,向他们作政府工作报告。我国云南傣族地区的佛教,是从缅甸传入的上座部佛教,先形成润派和摆庄派,以后又有左抵和多列两派。马来西亚原先信奉佛教与印度教,八世纪盛行密宗,十五世纪马六甲王国奉伊斯兰为国教,十九世纪以后佛教开始复兴,大乘、小乘兼有。印度尼西亚先是信奉婆罗门教,公元五世纪佛教取而代之,七世纪成为东南亚佛教中心之一,大乘与小乘时有兴衰,八世纪盛行密教,十三世纪则以伊斯兰教为主要信仰。
大约从七世纪起,佛教在印度逐渐衰落,于是大乘佛教便与婆罗门教的变种印度教相结合,广泛吸收民俗与民间信仰,从而形成密教。密教又称密宗,自称受法自佛大日加来的秘密传授,是“真言”教。它的主要特征,是具有高度组织化的各种咒术、坛场、仪执等,对设坛、供养、诵经、念咒、灌顶等宗教仪式有极严格的规定,非教内人不传。唐代开元年间,由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将密教传入中土,一度兴衰,但在五代以后又渐寥落。另一支传入西藏后,与当地苯教结合而形成藏传佛教(即喇嘛教),产生较大影响。还有一支,大约是八世纪传入斯里兰卡和缅甸,盛行二、三百年,在缅甸与民间信仰相结合而称“阿利教”。继之由缅甸传入我国云南的大理地区,号为“阿A梨教”,南诏时开始兴起,大理时期尤其发展,事实上已成为大理国的国教。密教在东南亚曾经兴盛一时,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都信奉过密教,特别是印尼,一度奉为国教。
越南的佛教是从中国传去的,李朝时达其鼎盛,出现“百姓大半为僧,国内到处皆寺”的景况,主要盛行禅宗和净土,禅宗有无言通派和草堂派,陈朝时也形成竹林禅派,元朝创原韶禅派,大抵皆南禅临济宗一系,曹洞宗影响不大。新加坡也信奉汉传佛教,亦属禅宗和净土,分为闽派和粤派,以后又出现儒、道、佛三教与我国东南沿海民间宗教混合的现象。马来西亚原先信奉大乘密教,十五世纪马六甲王国以伊斯兰为国教,华人移入后大乘佛教渐兴,以后又由泰国传入上座部佛教。菲律宾的佛教也是从中国传去的,但自十六世纪西班牙入侵以来成为“亚洲唯一天主教国家”,现信仰佛教的主要是华人。印度尼西亚虽然有90%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但历史上却是东南亚的佛教中心,大乘和小乘佛教都曾经盛行,密教一度成为国教,全国尚有佛寺六百多座,信徒一百多万人。文莱的华人信佛教。(注:参见《各国宗教概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12月出版。)
(本文原载《贵州民族研究》2000年03期,第91~99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史继忠]论游牧文化圈
下一条: ·[马成俊]论民俗文化圈及其本位偏见
   相关链接
·[刘锡诚]“东南亚文化区”与同胞配偶型洪水神话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