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史继忠]“东方文化圈”与东南亚文化
  作者:史继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12-03 | 点击数:23489
 

 

内容提要:东南亚在“东主文化圈”内,它与中国特别是西南地区有深厚的文化渊源,不但地理相连,而且越南属“汉字文化圈”,华人是中国文化外传的重要桥梁,又有众多的跨境民族保持天然联系,而且还存在一个共同的“佛教文化圈”。
关键词:东方文化圈;东南亚文化

古代的中国皇帝,都自以为中原处于世界的“中央”,是所谓“中央之邦”的“天朝”。这是因为,四周的邻国都比较弱小,或者文化不甚发达,时常来中国朝贺,有如众星拱月,所以,自汉代起,这些国家便把中原王朝称为“中国”。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在亚洲东部,除了中国而外,确乎没有出现象印度和巴比伦那样的高文化中心。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地域上紧紧相连,很早便有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联系,但交流的情况与印度和西亚显然不同,它们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远不如中国文化对它们的影响。正是因为有中国这个高文化中心的存在,不断向周边各国幅射,因而形成了“东方文化圈”。
“东方文化圈”内的情况很复杂,不可一概而论。在这个大的文化圈内,事实上存在着三个亚文化圈层,即汉字文化圈、佛教文化圈和游牧文化圈,它们彼此之间,还有许多重叠。朝鲜、日本、越南大体是一个类型的,它们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全面的,包括儒学、道教、汉传佛教、文学、艺术、科技乃至生活习俗,究其原因,恐怕与他们使用汉字有极大关系,因为没有文字的障碍,学习中国文化自然要方便得多,全面得多,深入得多,这便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汉字文化圈”。佛教产生于印度,但七世纪以后,印度佛教衰落,中心转移到了中国,而且在中国形成了三大语系佛教,即汉语系佛教(汉传佛教)、藏语系佛教(藏传佛教或喇嘛教)和巴利语佛教(小乘佛教),而且向外扩散,汉传佛教远播朝鲜、日本、越南,藏传佛教传到了锡金、不丹、尼泊尔、蒙古等国,巴利语佛教则与东南亚及斯里兰卡有诸多联系,由此构成了一个“佛教文化圈”。塞外的民族,包括东北民族、北方民族和西北民族,他们以游牧为生,是所谓“游牧行国”。这些民族,一方面与中原王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另一方面又与中亚的其他民族有广泛、频繁的交往,中国文化通过他们向外传播,中亚的文化也通过他们传入中国,这便是所谓“游牧文化圈”。由三个亚文化圈层结合而成的“东方文化圈”,事实上是中国这个高文化中心强力作用的结果,它通过不同的亚文化圈层,覆盖亚洲一大片,包括远东、中亚及东南亚。
东南亚在中国之南,且濒临海洋,所以古代把它称为“南海”或“南洋”。“东南亚”这个名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才出现的,当时,盟军在这一地区设立了“东南亚最高统帅部”,战后,人们感到这一名称能够正确表述它的地理位置,于是得到世界各国普遍承认。东南亚实际上是由海洋与陆地两大部分组成,陆地包括中南半岛(旧称“中印半岛”或“印度支那半岛”)和马来群岛(又称“南洋群岛”)两个地理单元,而太平洋和印度洋被这些陆地分隔开来,又通过巴士海峡、巽他海峡、托雷斯海峡及马六甲海峡相互连通。中南半岛上有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和缅甸,马来群岛上有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和菲律宾,前者是所谓“半岛国家”或“陆地国家”,后者则是“海洋国家”或“海岛国家”。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它处在三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和两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是东西海运的冲要之区。在地质学上,亚、澳两大陆板块和若干海底板块在这里辐合,又是连接亚洲大陆腹地与印度次大陆的锁链,称为“东南亚陆桥”。从人类学意义上讲,来自亚、澳两个大陆的不同人种在这里交汇,形成了一个民族大走廊。从生物学意义上讲,亚、澳两大陆动植物区系在这里交织混合,显得丰富多彩。在文化学意义上讲,这里是印度文化圈与中国文化圈交错重叠的地方,又是中国通往印度、阿拉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中国与东南亚山水相连,在地理上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中国的西南地区与“东南亚陆桥”连成一气,许多高山和大河向南伸延到中南半岛,形成山河纵列、峻岭与平原交错的地形,并伸入海洋形成许多岛屿。中南半岛的山脉呈由北向南的走势,实际上是我国横断山脉的延伸。主要山脉有三列:耸立在半岛东侧的是长山山脉,形成广阔的山地;中间一列向南一直伸延到马来半岛,入海后形成巽他台地的台基及邦加岛和勿里洞岛;西侧的一列是阿拉干山脉,向南伸入海洋后,断断续续地形成苏门答腊群岛、爪哇岛和努沙登加拉群岛。奔流在这些山间的河流,大都发源于我国西南地区,如缅甸的萨尔温江上游是我国的怒江,伊洛瓦底江源于我国的龙川江,泰国的湄南河上游在云南,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的湄公河上源为我国的澜沧江,在越南入海的红河上游为元江,它们都是国际性的河流,是中国通往东南亚的天然水道。
由于特殊的历史、地理原因,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在文化上有诸多的“亲缘关系”,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长期发展起来的水陆交通,把中国西南部与东南亚紧密联结在一起;二、越南属“汉字文化圈”,全面受到中国文化的薰染;三、华人是中国与东南亚各国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四、众心的跨境民族,与东南亚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五、佛教的传播,使中国与东南亚都进入了一个共同的文化圈。
 
 
中国与东南亚的交通发端很早,大抵有三途:一是南方丝绸之路,二是中国与南洋的海上交通;三是被称为“东方多瑙河”的澜沧江湄公河。近代以来则有滇越铁路、滇缅公路及睦南关至越南河内的铁路,还有海运与航空。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史继忠]论游牧文化圈
下一条: ·[马成俊]论民俗文化圈及其本位偏见
   相关链接
·[刘锡诚]“东南亚文化区”与同胞配偶型洪水神话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