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传统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传统

[嘎玛沃赛]浅谈藏式建筑的装饰艺术
  作者:嘎玛沃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11-17 | 点击数:4898
 

 

内容提要:建筑构造与建筑装饰的和谐统一,就能产生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本文就藏式建筑的装饰艺术进行了初步探析。
关键词:藏式;建筑;装饰艺术;关系
中图分类号:tu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81(2001)04-0082-03

建筑装饰是文化的产物,是人类艺术意志的体现。建筑装饰也是建筑艺术中古老而含义深刻的部分。它跨越的领域触及到文化艺术、历史、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诸多学科。对于建筑艺术而言,装饰有着复杂的历史文化背景:一方面建筑装饰给人带来审美上的愉悦和情感的震撼力,传递着特定的历史、文化信息;另一方面装饰所产生的特定形式和秩序,揭示了建筑的风格和类型上的特征。藏式建筑的装饰也一样,在华丽的装饰图案和神秘的造型中充分体现出了藏式建筑特有的宗教文化和生活意蕴。
藏式建筑以其特有的艺术视角,运用艺术的概括、夸张、抽象与变化等多样表现方法,在限定的空间与环境中,有序地组合、构造富于节奏与韵律美、形象与形体美的平面与立体造型。在多样的环境和空间中生动地再现出藏式建筑的艺术性,充分体现了设计者的全部才智与艺术表现力,也蕴含了设计者的美学情趣与意味。因此,藏式建筑具有了独特的建筑装饰艺术风格。
 
一、建筑装饰是一个广泛、普遍的文化艺术现象
 
建筑装饰是指对建筑物和建筑构件进行美化与修饰,是建筑艺术表现力方面的一个重要补充手段,在古典建筑艺术中占有不容忽略的地位。在建筑方面上添加纹式与图形装饰的作法,不仅仅表现了工匠的技艺、物主的富有,而且更重要的是长期以来装饰被赋以一定的人文内涵,蕴含了社会的秩序和理论。
建筑装饰艺术几乎与人类用花纹装饰服式的历史同样悠久,每一个时代的历史、文化都在建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如欧洲进入中世纪以后,由于基督教成为治理国家的精神支柱,因此兴建教堂成了时代文化教育的历史新使命。这时的美术,突出地反映在建筑艺术之中,特别是宗教建筑艺术的发展上,而其他样式的美术,则大多成为了教堂建筑的装饰附件。藏式建筑装饰艺术在每个时代的历史、文化和发展中也一样留下了印迹。藏传佛教通过元代的帝师制度,明代的三大法王系统的确立和五王封授制度的发展,到了清代,藏传佛教僧官制度的主要特征是活佛转世制度,又称灵童继承制或呼毕勒罕制。就其思想渊源来说,它源于印度佛教传说中的转世故事及轮回转生、五趣、三身等宗教思想。这些宗教思想印迹除了在建筑的构造中得到保存之外,大量的信息凝聚在建筑的装饰中。建筑中的雕刻、纹饰、色彩以及构件的排列、组合的秩序等等,都成为我们判断和理解建筑风格、类型和文化内涵的至关重要的信息。
 
二、藏式建筑与装饰艺术的关系和作用
 
建筑装饰艺术从属于建筑,没有建筑也就没有建筑装饰艺术。建筑给装饰艺术提供了展示的基础,装饰艺术反过来又给建筑增光,改善和美化建筑环境,使建筑效能得到进一步发挥。而建筑和装饰艺术的和谐统一,方可产生独立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藏式建筑的功能和风格决定了藏式装饰艺术的形式和内容。好的装饰作品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的,故评定装饰作品的优劣,就不能孤立地评价它,而是既要看作品本身的质量,更要看它在整个环境中的作用。装饰艺术除了具有其它艺术种类相同的审美、认识、教育作用外,还有其独特的一面,即能对建筑总体气氛起到强化、弥补、改善、调节等作用,能使建筑的功能、风格得到广延,使建筑更加充实,更加完美,更具实用效能。从而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都能获得回报,获得超越建筑本身的审美和使用价值,对人类的生活、信仰等各方面起到积极作用。藏式建筑装饰与建筑环境就是在这种关系中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得益。
藏式建筑装饰艺术与建筑环境之所以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从而达到完整统一的和谐之美,是其不同于其它艺术种类的强烈个性决定的。
第一是藏式建筑功能与装饰艺术紧密结合。藏式建筑不同的功能,使得装饰艺术题材的选定有了很大的不同。建筑制约着装饰艺术题材的范围,使其为建筑功能服务。好的装饰作品在内容和选材方面是非常讲究的。场合的特点,历史文化背景的特点,是选择题材的重要依据。题材内容的贴切充实,不但能使建筑能得到充分发挥,而且能为建筑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题材问题不仅存在于宗教性装饰艺术之中,在一些生活设施中也有这个问题,从中国古代的敦煌莫高窟、西藏的布达拉宫,到欧美的现代建筑都说明了这一点。第二是藏式装饰艺术的工艺和材料与建筑环境具有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作用。在藏式建筑装饰艺术作品的制作中,一开始就要把材料的选用考虑进去。至于用什么材料做装饰,其依据是建筑风格、功能、色彩、装璜用材、尺寸、光源等因素,必须体现出装饰作品和具体环境的协调之美,以及材质之美。如:青海塔尔寺佛教建筑,金顶鎏金,主墙面为琉璃砖,内部宽敞高大,加上各尊佛像和装饰品,营造出了一种神秘的宗教色彩。材料的选择会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主要是要选择那些有耐热、耐寒、不易褪色、质地坚硬易于清洗的材料。装饰艺术作品不同于其它画种,它能展示出其它美术形式无法达到的视觉效果和艺术魅力,展示出它特有的材质美感。
藏式建筑装饰作品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它能随着建筑物的风格、建筑自身的用途等方面进行设计。作品本身的装饰因素、材质效果及表现形式,对作品以外的所有物体与空间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和协调作用。其作用已不局限于作品本身,它和周围的一切组成整体的环境空间和风格,既适应了环境,又强化了环境。反之,那怕局部的作品再精彩,但和整体风格不协调,也是不好的。藏式建筑装饰艺术之所以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其建筑风格、装璜风格是其成功的根本所在。
 
三、藏式建筑装饰作品的艺术特点
 
图腾崇拜和宗教信仰是产生装饰的最古老最深远的原因之一,几乎所有的史前的装饰艺术都可以追溯到这个源头,藏式装饰艺术也如此。作为中国传统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藏传佛教,在历史上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状况不断变迁,几经兴衰,灿烂的佛教艺术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对建筑装饰艺术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在藏式装饰艺术的造型中,从图案纹样的取材上来看,主要采用写实图案、变形图案和植物图案。写实图案的塑造较为偏重自然,抓住对象的外在形态和特征,它在装饰作品中被广泛的运用。变形图案的表现手法上更着重表现对象的神态特征和意趣。对人物、动物、植物、花卉等对象通过省略、夸张、添加、寓意、联想等手法大胆概括加工和变化以达到一种理想化的效果。变形图案在藏式建筑中有着浓郁的装饰意味。
无论哪类图案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特点,在更多的场合下是结合在一起的。在装饰作品中运用体现出其特有的形式美:对称与平衡、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比例与权衡、条理与反复、动感与静感,它都统一于变化统一的美的法则之中。藏式装饰作品以其明快、鲜明的装饰色彩,生动、简洁、抽象的图案化造型语言使之更能符合藏式建筑保持空间视觉上完整性的要求。当然这种原创性不是艺术家与生俱来或随手拈来的,它来自艺术家对他自身所处时代以及他所处文化环境的深刻关注以及他对艺术本体认知的结果,也应该有着艺术家对当代社会生活状态的关注和研究,同时艺术家个人经验的表露也是绝对不能缺少的。这些因素的总和,再加了艺术家个人对艺术语言的刻意探求才构成原创性出现的条件。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感染着藏式装饰的创作者更多地是抒发藏民族与自然和谐协调的那种情感,同时流露着艺术家对藏民族骠悍顽强的性格的一种如水般的柔情,更多地化作了淳朴和憨厚。藏式装饰作品丰富的层次、细腻的表达使之产生了优美的肌理,也大大增加了建筑装饰艺术的观赏性和建筑环境的协调性。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藏族作为全民信教的民族,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而不是把自己立为自然的对立面去改造和征服。反映在建筑形态上就是顺应环境的特征,变不利因素为创造的契机,不论体量、材料,还是造型、色彩方面都与环境十分协调,仿佛是那种特定环境中生长出来的有机体,充满了人情与生命的韵律。
总之,藏式建筑装饰风格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必然受到人的情感和心态方面的影响,而人的情感和心态又来源于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的积淀。特定的环境以其固有的内在秩序统辖着一切,甚至造就人们心理上的某些共性。各民族在其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民族心理又造就了不同民族建筑装饰艺术的个性。藏族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高原上的骠悍民族,它的建筑装饰艺术的风格不仅有着高原各民族建筑装饰艺术的共性,更是表述着这个民族对高原的一片赤诚。
(本文原载《青海民族研究:社科版》2001年04期,第82~84页)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廖开顺 石佳能]侗族远古神话传说的美学基因
下一条: ·[阙岳]藏族丧葬习俗的文化人类学分析
   相关链接
·[巴天宇]建筑遗存所见民间信仰演变研究·[王二杰]连云港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中民俗意蕴
·[李耕]规矩、示能和氛围——民居建筑遗产塑造社会的三个机制·[李耕]规矩、示能和氛围:民居建筑遗产塑造社会的三个机制
·[李耕] 规矩、示能和氛围:民居建筑遗产 塑造社会的三个机制·[张建芳]贵州仡佬族传统村落沈家坝调查报告
·[武振宇 赵瑞萱 刘新宇]山西祁县贾令村古建筑吉祥图案文化意象解读·[刘百灵]洛阳城隍庙历史调查与浅析
·[李扬]"苏联式"建筑与"新北京"的城市形塑·“认养”古建筑还须建立长效机制
·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会:就二级机构予以撤销或警告的通告·如何振兴传统营造技艺
·工匠精神与技艺如何薪火相传·[王新艳]论“村改社区”政策下民居结构变化对民俗事象的影响
·[孙心乙]辽西农耕蒙古族聚落演变的建筑学阐释·[罗晓欢]以墓葬建筑及其雕刻为中心的四川清代民俗信仰研究
·[罗楠]川东、北地区清代墓碑建筑中的八仙与八仙信仰研究·住建部:关于印发《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方案》的通知
·重走古建之路 让传统居民在守望中创新·广西柳州侗族建筑营造基地揭牌成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