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覃东平 张本里]试论苗族鼓社的社会作用
  作者:覃东平 张本里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11-11 | 点击数:12167
 

  三、满足心理要求

  鼓社祭一方面是为了讨好祖先,让他们护佑世人富贵繁衍,另一方面有的地方又认为,人们之所以得病或有其它的不遂意,是祖先因某种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结果,所以必须用鼓社祭的形式来祭祀以达到驱除邪恶,保证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的目的。

  从江县加鸠鼓社祭的来源说:

  过去榕江一带有个苗寨里居住着个叫湾的年轻人,英俊能干,颇有名气。一年秋天,他在走村串寨行歌吹笙时,不幸翻船而死。时值歌舞时节,吊丧的亲朋好友很少,家里只杀了头猪,草草办理了丧事。

  湾到阴间,感到自己是一方名人,没有得到轰轰烈烈的送葬礼遇而不甘心;加之没有大牲畜陪葬,过不了“鬼门关”.于是就变成了一只小鸟,从葬后的第三天开始,天天飞到自家的走廊上叫,意在请家人为他重新举行一次隆重的葬礼。但无人知晓其意。他想,只有让家里人生病,他们找鬼师来看,就可以托话给鬼师了。

  不久,他的后妈病倒,且久治不愈。最后请了一位德高望重的鬼师够王来作法。湾告诉他,让家人为自己补办一次隆重的葬礼,杀一头大牯牛作祭品;还要生前最喜爱的歌舞。够王答应下来,并如实向其家人转达了。根据够王与湾的约定,3年后他们按他的要求办了。从此以后人们就通过杀牛祭祀祖宗来脱病消灾。[1]

  在今天的丹寨等地有一个节日叫翻鼓节,它实际是鼓社祭的一种流变。从它的来历也可以看出鼓社祭的驱邪作用。与上面不同的是它并不是因为祖先施下的祸害,而是来自自然界:

  远古时期,人类的老祖公和舅公住在天上,每年的正月十五,地上的人们都要踩着马桑树上天去过节。有一年,大家上天去了,老虎在地上为非作歹,被留下来的人制服后,它的鬼魂又去邀毒瘴和各种害虫来整治人类,许多人得了重病,树木、庄稼都被虫子吃光。于是一个叫告当的人上天去找到祖公,告知人间的情况,祖公便捧出一个木鼓对他说:“木鼓在天上吸取了日月之精华,它的威力无边,你回去,只要敲响它能够消除灾害。”但他带鼓回来的途中,鼓不慎掉到悬崖边,然后又掉进了水里。在水牯牛的帮助下,才把木鼓拉进寨来。木鼓响一下,笼罩在寨子上空的瘴气全散了;木鼓响两下,草木上的虫子都掉下来死了;木鼓响三下,各地的老虎吓得四处逃命。

  后来祖公和舅公决定把木鼓留在人间,并告诉大家,平时不能乱敲,一年敲一回,一回敲一天,这样妖魔鬼怪就不敢进寨害人。从此以后每到农历二月的第一个亥日,人们就要把藏在岩洞中的木鼓翻出来敲一天,以驱妖逐魔,消灾弭祸。[3]

  从江县加勉在背水泡粑粑过程中有个驱山神野鬼的活动。是时一个姐耶纽背背兜,内中放经特殊加工的糯米五六斤,一个背水桶,同到沟边,神东颂词并以铁刀当瓢作舀水的表演,将铁刀上的水滴入桶中,如此三次,两人即将背兜、水桶背到鼓棚。同时几十个青年男子双手持木刀,在神东念词后,以木刀互相拍击,并随姐耶纽到鼓棚,绕棚三转,意在驱鬼。

  实际上,无论老虎、瘴气,还是虫害、疾病和鬼怪等都是人类面临的各种自然压力的形象体现。木鼓之所以能够驱邪,一方面由于它既是祖先的象征,又是呼唤祖先的神器,鼓声一响,列祖列宗一齐出来,形成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足以战胜一切自然力。另一方面是因为木鼓具有娱乐功能,“鼓声一响,脚板底痒”,让人们暂时忘却困难,乐观地面对生活,才能更好地战胜自然和改造自然。

  四、社区管理作用

  每个鼓社少则由几十上百户组成,多则达10多个村寨上千户人家,鼓社与鼓社之间相对独立,他们独立处理本鼓社内部的有关事务。若要与他鼓社协作时,则与外鼓社的有关人员(主要是鼓社头或寨老)商议而行。如果有矛盾,彼此的鼓社人员再进行互相调解。

  20世纪80年代,剑河县岑松镇柳旁某夜有一妇女被人强奸,次日,这位妇女便告到鼓社头那里,指认是本村的某人所为,请求处理。鼓社头当即召集有关人员开会,认为事发夜间,看不清楚,何以知道是他所为?并要求妇女出示有关证据,否则就不能成立。她便向众人出示了所获的皮带一条。经鼓社头等多方调查,确认皮带系此人物品,面对物证,他不得不“低头认罪”,然后被处以3个“一百二”(120斤酒,120斤肉,120斤米)扫寨。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张铁强]枣的文化:从灾年救命粮到婚庆吉祥物
下一条: ·[乔虹]卡约文化的丧葬礼仪
   相关链接
·[周逸敏 羌玲]江南祠堂的现代功能与作用·[张瑶]作为民间技术的巴代做法
·[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徐义伟]广东肇庆地区包公崇祀习俗研究
·[刘海平]湘西苗族古歌的文本比较研究·[李若慧]礼俗生活实践中的“文化遗产”
·[方守永]《苗族古歌》的叙事艺术研究·[丁影影]传说动力学对民间传说叙事建构的作用研究
·[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
·[肖志鹏]新文科建设赋能民俗学发展的作用与路径的研究·[冉小芳 左红卫 王耀萱 龚光平]乡村振兴视阈下剑河苗族剪纸的传承发展研究
·[刘海平 李琳]巴赫金狂欢诗学理论视域下的城步苗族庆鼓堂·[姜晶晶]浅论非遗展馆(厅)在非遗保护传承中的作用
·重视民间工艺的社会文化建构作用·[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张文艳 张启龙 张统夏]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落民俗文化的作用与演变·[杨志伟]新媒体在罗山皮影戏保护和传承中的作用
·[苏明奎]文学与记忆:苗族口头文学《仰阿莎》的跨媒介书写·[程伟明]模戳印花布工艺对文化润疆作用探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