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年称 发展年俗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节庆委员会主任 李汉秋
年是什么?自然经济时代人们的生活周期离不开自然的节律,地球上时序更新的周期大约三百六十多天,这也就逐渐成为人类生活的自然周期“年”.中华历史上过“年”的传统大约有三千年了。
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依托重大节庆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组织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中华年既是最重大的民族节日,也是民族民间文化的大荟萃,年假日应当办好丰富的年俗文化活动,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庙会是大型的群众性年俗活动,是最重要的群众性、普及性文化娱乐活动,要重点办好。现在的庙会刚处于被长期废止之后的恢复阶段,远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期望。要调集人才,精心设计,大力创新,与时俱进。科技创新是庙会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实施科技带动战略,促进科技与年俗文化相融合,普遍提高庙会的科技含量。
鼓励创建年俗文化产业,促进年俗文化产业化、专业化,建立一支专业人才队伍,可以与文化企业、教育单位联手办庙会,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年俗文化创新体系。
发挥人民群众参与和创造年俗文化的积极性,以年节为契机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年俗文化、庙会活动要与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紧密结合。贵在参与,参与就快乐。引导群众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群众性文化活动选出节目到庙会表演展示,他们是庙会的主角,庙会是他们的舞台。
元宵节是过年和冬闲时期群众性文艺活动的大会演、大检阅,人们以娱乐嬉闹的方式为年假作总结。如果说春节重在家人亲友的团聚,那么元宵节就是城乡社会化的公众活动。我们应发扬元宵节的这一文化特质,将此传统发展成为“亲民”的大联欢。有意识地为城乡居民拓展社交娱乐的空间,有组织地开展群众文艺大会演、民俗活动大巡游(如社火)等。鼓励广大群众参与,让传统的“闹元宵”变成城乡的“狂欢节”,这有益于活跃民族精神、建设和谐社会。
六中全会决定“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针对一些地方干部只看重有经济效益和关乎绩效的节庆活动等问题,建议把以年俗为代表的传统节日文化建设的业绩,纳入上述考核评价体系。
节日文化传承与国家文化战略
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 潘鲁生
山东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陈国忠
日前,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胜利召开,以文化建设为鲜明主题,就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重要部署,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更加突出。
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是当代文化问题较为具体而且集中的反映。传统节日遭遇的困境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社会文化空间的改变,其二是消费文化的冲击。
传统节日文化具有民族文化标志意义,所面临的问题具有典型性,更大程度上体现了当前的文化生态,如果说传统节日文化问题的根源在于社会文化空间的改变和消费主义的冲击,那么,首要的不是采取具体措施从具体环节上改变节日文化现状,而是着眼全局、立足实际,从战略层面解决文化生态的核心问题。
实现春节等传统节日文化的当代转化,重点要解决几个问题:拓展传统节日文化空间,促进农村节日民俗礼仪的资源转化,拓展传统节日的城市发展空间。创新完善节日符号体系,考察其他具有全球性影响的民族传统节日可以看到,视觉符号对节日文化传播具有重要作用。打造传统节日与当代生活方式结合的民俗活动,在营造文化氛围、完善符号体系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创新节日活动这一实践性的活动载体,既要具有传统节日内涵,又要适合当代生活方式。以“好客山东贺年会”创新民俗为例,通过对孔府过大年的文化挖掘,把孔氏家族过大年的习俗移植到宾馆,把原有的27道过年程序简化为9道,把过去敬天地的习俗演化为对大自然的感恩,形成对自然的敬畏与爱护的生态理念,传统的敬天活动得到了新的解读。在贺年宴的开发中,突出了“饮鲁酒、品鲁菜、体验齐鲁饮食民俗”的特色,形成了具有突出文化内涵的春节饮食文化品牌体系。在打造传统节日与当代生活方式相结合的文化活动方面,尤其需要这样的探索和发展。
实施节日民俗的内容产业转化,将传统节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作为内容产业中的重要源泉,运用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等高端信息技术,对节日中所包含的传统习俗、传统音乐、传统体育竞技、民间信仰、民间文学、民间戏剧舞蹈以及传统技艺、民间美术等“非遗”文化资源,进行创意转化和设计应用,打造内容产业的中华元素的特色优势,促进内容产业发展。
总体上说,节日文化的现状就是当前国人精神和文化现状的集中体现,展开对节日文化传统自觉地传承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大众日报 2011年11月07日 03:31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