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议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会议信息

传承创新春节文化 推动文化大繁荣
  作者:胡占凡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11-08 | 点击数:14009
 

  完善春节文化建设机制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调研组负责人 舒乙

  多次参加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的春节文化专题调研后我们发现,我国春节的文化、社会和经济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春节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年味不浓的问题。

  年味不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主观上对春节的定位不甚明了,等同一般;二是在群众活动方面“三缺乏”问题比较突出。具体来讲,群众文化舞台缺乏高水平演出,常常被一些低俗的表演所充斥;节日市场缺乏春节特点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年货;春节游乐缺乏有特色、有趣味的活动,而一些真正具有民族特色和韵味的传统春节文化活动却风雨飘摇、自生自灭。

  2010年春节假日期间,全国实现消费品零售额达到3400亿元,比2009年春节增长17.2%,创历年春节黄金周增长之最。2011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山东省组织的“好客山东贺年会”系列活动,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都增长20%;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红花乡,仅编织中国结一项就收入2000多万元。我们认为,春节文化消费的潜力一旦完全释放出来,将会为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扩大内需提供强劲动力。

  近年来,英国等西方国家看到了春节对促进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已把举办中国春节文化活动纳入了其节日文化范畴,伦敦等地的春节活动不光有华侨参加,当地的普通百姓也都积极参与,逐渐成了当地全民的欢乐节日。

  搞好春节文化建设,需要进一步理顺春节文化建设的组织机制,完善春节文化建设的参与机制,健全春节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

  山东省政府近年来组织的“好客山东贺年会”活动具有积极的推广意义。其主要做法是:省政府统一领导,将部门行为升格为政府行为,旅游局负责牵头协调,二十多个部门联动,省市县垂直指导,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组织机制。

  春节是全民的节日,政府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帮助有困难的弱势群体过好每一个春节。企业等社会实体的积极参与是春节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当引导和鼓励各文艺演出团体、旅游机构和企业等推出春节文化的品牌节目、品牌项目、品牌产品和品牌服务,做好春节文化内容保障工作。

  将春节与“非遗”工作相结合,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所需。第一,从“非遗”项目中提炼、设计出春节文化识别系统,并予以广泛推广。第二,鼓励在春节文化中普遍挖掘和展示“非遗”表演项目、游戏以及传统手工艺品和玩具,发挥“非遗”的文化功能和经济功能。


  春节文化符号的释读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陶思炎

  传统的民俗节日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它们不仅是点画节日气氛的重要元素,更烘托出节日的文化主题,展现出民俗生活的深广背景和多彩丰姿。节日若离开了文化符号,就失去了个性特色,失去了存在的标志,甚至导致传统节日的整体淡化和衰亡。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民俗节日,在长期的传承中形成了色调鲜明、寓意吉祥、功用广泛、形式多样的系列性文化符号群。

  春节文化符号的误读是传统年味改变的重要因素,其成因比较复杂,就当今春节文化符号被曲解的情状看,主要有潮流性错误、知识的淡忘、时代的变迁、文艺作品的误导和对外来文化的无知等几种类型。

  春节文化的保护要从春节文化符号的保护开始,而文化符号的保护又必须建立在对文化符号的释读和理解之上。作为民族文化传统的我国春节文化符号,具有复杂的成因和丰厚的内涵,除了在实践的层面加以传承和保护,我们也应对其文化符号的意义有深入地了解。

  春节文化符号是维系春节传统的重要纽结,保护春节文化就要传承其文化符号系统,并不断发掘其特色元素,以维护民族的历史传统,找到创新发展的基础。

  春节文化符号的传承并非一味地守旧,也并非一个不能少地全盘保留,而要加强研究,合理应用,使传承的过程在满足当今民众节日需求的同时,让民族家园的守望意识得到提升。符号是文化标志,也是民族情感与心理的凝结,其存在有时间的与空间的条件,更有民族的认同和需要。从这一点说,节日文化符号既是客观的历史产物,又是主观的现实反映。

  春节文化符号的传承宜围绕节日的主题,保持喜庆、吉祥、欢乐的基调,延续历史的记忆,激励想望的情怀,从而有助于社会的凝聚与和谐。在春节文化符号自然汰选的进程中,为过好我们的节日,使民众从室内走向户外,从家庭走向社会,可以并应该对春节文化符号体系在传承中加以创新。不过,所谓的“创新”离不开对传统符号的历史了解,符号本身可以消失和新生,但对其内涵的正确释读和深刻领悟却不可有所忽略。凝聚着中国元素的春节文化符号不仅属于中国人民,也归属于世界文化宝库。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大众日报 2011年11月07日 03:3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第二届春节文化论坛”召开 中国节庆文化再受关注
下一条: ·“非遗”保护何去何从 70余位专家学者在苏对话研讨
   相关链接
·[杨秀]一个京西门头沟人的春节过法儿·[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
·[吴宇佳]传统年俗与数字时代的互动研究·[吴凤玲]传统音乐类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思考
·[刘岚]湛江市太平镇东岸村春节年例习俗调查报告·[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陈在扬]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春节习俗调查·[陈鸿炜]玉林春节饮食民俗的时间感
·邮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与创新交融论坛举办·[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
·[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
·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张洁]体验式传承与具身化技艺·[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