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张铁强]枣的文化:从灾年救命粮到婚庆吉祥物
  作者:张铁强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10-21 | 点击数:10548
 

  传邻国播欧洲 40多个国家种植中国枣

  枣还作为中国的友好使者,走向了世界。现在世界各国栽培的枣树,几乎都起源于中国,并且直接或间接地引自中国。

  起初,枣先是传到与我国相邻的朝鲜、俄罗斯、阿富汗、印度、缅甸、巴基斯坦及泰国等地;随后向欧洲传播,沿着丝绸之路被带到地中海沿岸各国。

  枣在美国栽培较晚,是1837年由欧洲传入的,所以现在美国和法国的著作中,仍引用我国的郎枣或梨枣等原来品种名。日本没有原生或野生的枣,自古栽培的枣树都是从我国引进的(大约在9世纪以前)。在《和名类聚抄》上枣的和名为“奈豆女”或“奈都女”,指的是干枣,鲜食枣称作“奈未奈都女”。在日本的古文献《三代实录》(908年)上就已记载了“光考天皇仁和二年(887年)从信浓国进贡梨和大枣”。此后在日本奈良朝、平安朝时代的栽培果树中都记载有枣,说明日本栽培枣的历史在千年左右。但其对枣的改进和推广较慢,据统计在1959年-1964年间日本输入干枣约4000吨,目前仍依靠进口。在日本的原始材料圃中目前仍有郎家园等几个枣品种。

  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曾大量引进我国枣的品种,美国也先后引进了200余个优良品种。目前枣树已遍及五大洲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枣果的独特风味、保健价值以及良好的适应性和丰产性,日益引起各国果树专家和果树种植者的极大关注。

  相关链接

  古枣树鉴证历史

  北京栽培枣树的历史悠久,至今还保存着不少珍贵的古枣树和名枣树,成为活的标本和历史鉴证。

  “一棵是枣树,还有一棵也是枣树”,鲁迅先生在《秋夜》里提到的北京故居院中的那两棵枣树。如今,原地的枣树仍枝繁叶茂,果实累累。

  昌平桃洼乡王庄村的“酸枣王”,树高14米,树冠扩展,已成为大乔木,故称之为“王”;比“酸枣王”更为古老的,是崇文区原上堂子胡同14号院内的酸枣树,株高21.3米,干周4米(距地1.5米处),树龄在千年左右,现每年仍结果。而大兴区黄村镇洪村一株树龄在500年左右的洪村白枣,每年都硕果累累且品质优良。这些活的标本,不仅说明北京地区栽培枣树的历史悠久,而且对于研究枣树的寿命、进化和特性等方面也都有很高的价值。

  延伸阅读

  北京地方名枣达45种

  北京是古代枣树栽培中心之一。

  北京的栽培枣,多是由野生的酸枣(棘)演变而来。一些品种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如白枣、酸枣、无核枣及葫芦枣(古边腰枣)等,在《尔雅》中已有记载。著名的密云小枣、牙枣和匾枣等,在元代的《打枣谱》和《析津志》中曾有记载。1988年编写的《北京果树志·枣志》收集到北京的枣品种有45个。

  鲜食枣产区首推郎家园。郎家园枣的种植很普遍,至20世纪40年代初尚集中栽植有郎家园枣树近百株。海淀区北安河一带也是枣的集中栽培区,一些优良的鲜食枣品种,如海淀白枣、马牙白枣、北安河脆枣、香山小白枣等均产自这里。丰台区长辛店一带栽植有较大数量的长辛店白枣。大兴区洪村的洪村白枣曾有较大面积的种植和商品枣生产,目前洪村尚存几十年生到几百年生的集中连片大枣树。大兴区的榆垡是著名的加工枣品种大糠枣产区,缨络枣也有较大面积的种植。

  密云西田各庄的密云小枣、昌平西峰山的西峰山小枣、门头沟太子墓的太子墓枣、平谷苏子峪的苏子峪蜜枣、房山北车营的北车营小枣,分别是著名的制干枣品种的主产区。

  近些年,北京在着力恢复发展传统地方特色品种。朝阳区在王四营已建成500亩郎家园枣主题郊野公园,孙河的3000亩郎家园枣休闲采摘园。此外,通州区正在建设老北京名枣园,丰台区的长辛店白枣、昌平区的尜尜枣、海淀区的北安河脆枣、平谷区的苏子峪蜜枣、怀柔区的怀柔脆枣等,目前均有较大规模种植。

   (作者为北京农学院副院长)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新网-北京日报 2011年10月19日 15:37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苑利]华北地区女性祈雨研究
下一条: ·[覃东平 张本里]试论苗族鼓社的社会作用
   相关链接
·[陈鸿炜]玉林春节饮食民俗的时间感·[夏循礼]地方菜系的本草基因及其食养文化
·[夏循礼]节气本草饮食民俗文化及其时代价值·[夏循礼]民俗饮食的营养功能内涵与文化功能外延
·[李济民]魂归何处·[姜国洪]论黑龙江当代民间文学的饮食民俗
·[张茜]四川饮食民俗与餐饮业的转型发展·[马盛芸]基于地方文化认同的饮食民俗资源开发
·[夏循礼]时令节庆与本草饮食民俗·[林继富]饮食民俗谫论
·[夏循礼]城镇化和市民化态势下本草食俗的传承与发展创新·[董小酷]腊八粥与八宝茶,腊月里回顾一些饮食的踪影
·[王明远]山东枣庄地区“仁兄弟”现象的人类学考察·日本新年的“御节料理”
·评论:筷子消失是中国文化之耻·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山东开幕
·[王明远]枣庄地区“仁兄弟”现象的调查和研究·让世界感知中国味道
·[祁庆富]试论中国少数民族吉祥物·[李璇]《兔侠传奇》:穿着西装的中国“兔儿爷”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