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当地人尊称为“三老”的文物保护工作者之所以做出上述表达,与翻阅县志与族谱的记述有关。他们去赵家堡之前便要求当地政府寻找赵氏族谱,赵家堡一户人家所藏的族谱才得以重见天日,并成为“三老”与其他研究者做出各种判断的主要依据 。在这份赵氏家谱中,除了记述赵宋皇族分支世系之外,几篇谱序和碑文也是至关重要的。其中赵范所书的“硕高筑堡记”提到:“余祖宋闽冲郡王,南渡后从少帝航海入广崖,避元晦居积美” 。《漳浦县志》也记载:“赵若和,宋太祖弟魏王匡美九世孙宣亭侯时晞子也,初,理宗欲追遵杜太后‘兄弟相及’之命,选育宫中,将嗣大统,弗果,退受闽冲郡王,随少帝入粤,少帝溺海,同黄侍臣、许达甫等以十六舟夺港而出,抵浦,遂与侍臣晦居积美乡” 。上述两则记载实际上都源于赵若和自己所书的“赵氏本末序”,这篇谱序在赵氏家谱中已经多处毁损,但大多数文字仍然清晰可见,其部分内容如下:
传至恭帝、端宗,复被胡元牵制,迁都于闽。传少帝,元兵连侵,乃吾奉帝挈家驾船逃难,移之广新会之崖山。噫,忠良臣将,武夫烈士,尚有数万。粮食赖伍太师家为之饿饷,浑然未尝乏绝。予有托万里之天缘,乃缔太师之次女。不期年,兵且连日大战,吾知势已败,与许达甫、黄仕臣等以十六船夺港而出,遇陈宜中,在广崖之浅湾大会,欲往福州,以图匡复王室。船到广东南湾之七十余里,飓风大作,宜中船破,遂登岸居金浦。予冒至浯屿之东,船亦失其杠椇,就于浦西登岸,后徙鸿儒积美居焉。
赵若和先后在浦西和积美隐居,但这种隐居生活必然会因“闽冲郡王”的身份而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存在着各种风险。魏王十九世孙赵美之所书“赵氏世家源流记略”记载:
会有西豪民倡名赵王举兵者,于是元人悬金购赵王,我若和公乃讳赵为黄,以避其祸,深匿谱牒,终身不敢对人言。后徙居积美,所置屋地田园山地俱分与黄许二氏,今二氏子孙皆属浦西,犹存始祖的笔世颂祖德焉。阅三世而皇明兴,洪武十八年,惠官娶黄氏为妻,被仇民陈平中告讦同姓为婚。文官出谱以证,御史朱鉴查系宋裔秦赵姓,钦赐明官为鸿胪寺序班,文官为儋州宜伦县主薄。盖奄奄自存者近百年,人始知积美有赵氏为赵宋后也。
尽管这次复姓使闽冲郡王的后裔以赵姓重现于世,赐官也使其获得了不少荣光,但他们似乎很快便再次归于沉寂,直到200多年后赵范科举及第,才迎来了家族的又一次中兴。据《漳浦县志?人物志》记载:
赵范,字范之,其先故宋宗室也,隆庆五年登进士。守无为州,置学田以赡贫士;调磁州,有歧麦芝草之瑞;升户部郎,督饷雁门有功,御赐金绮;擢温处道,尽捐宦中橐以资民水利。
赵范归休之后,选择硕高山修建了赵家堡,并在“硕高筑堡记”中记述了筑堡的主要因由和简单过程。
从家谱和县志的记载来看,赵家堡的建造者确实是赵宋宗室的后裔 ,虽然这并不足以表明赵家堡与汴京或开封之间在建筑形式上存在着历史关联,但“三老”做出的“布局立意处处犹似汴京之旧”的表达,却使人对此充满了遐想,并在文物保护的天平上加了一块重重的砝码,从而对赵家堡的未来造成了巨大的影响。1985年,尽管县里相关部门并未提出申报,但是,省里在申报材料中没有看到赵家堡后,直接将其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单,赵家堡因此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多次拨款。漳浦县相关部门利用这些资金,对部分坍塌的完璧楼、官厅、汴派桥和辑卿小院等处进行了重修。1986年,赵家堡的“文物保护小组”被改造为“赵家堡文物保护管理所”,并先后隶属于漳浦县文化局和博物馆。1987年,郑孝燮和单士元再次造访赵家堡,并在所留墨宝中写道:
一九八四年与郑公、罗公初来赵家城时,完璧楼屋顶已残破不堪,今日重来,楼已按原状修复,至为欣喜。漳浦维修保护文物之功,使人钦佩。罗公此次未能同来,闻之当亦同欣喜也。
在国家各级政府和文物保护专家的重视之下,赵家堡的知名度不断提高,而伴随着1980年代以来的宗族复兴和经济发展,新加坡和台湾的海外赵氏宗亲多次到此寻根问祖,各地的游客也纷纷到此旅游观光。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并主导了当地政府对赵家堡的兴趣,1997年,县里成立赵家堡保护开发领导小组,经过1998年的调整,由县委副书记一名、副县长两名、委员若干和一名县博物馆馆长组成。同年,年乡里成立了赵家堡开发指挥部,负责人为乡书记,主要负责“新村”的建设和移民工作。1999年,赵家堡申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在2003年获得成功,这使它拥有了更为雄厚的文化资本。2004年11月,在县政府的操作下,举行了“宋城赵家堡四百周年庆典”。据2006年新修的《赵家堡族谱》记载,庆典在官厅院埕上“隆重召开”,官厅前和沿路飘扬的写有“宋”、“赵”的黄色旗帜把赵家堡装扮成“古宋皇城”,各地游客及当地群众近万人涌进了赵家堡;除了省、市、县相关领导和海内外赵氏宗亲出席了庆典仪式之外,旅游公司负责人也参与了庆典,庆典活动中的旅游专案宣传和专案签约就是为他们准备的 。
从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赵家堡的文物价值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肯定。基层文物保护工作者的最初发现,使赵范父子的后裔聚族而居的土堡成为值得保护的地方,而文物保护专家则确证了其文物价值,从而使赵家堡获得了更广泛的影响力,并在文物保护的等级结构中不断攀升。在这个过程中,“三老”留言的“布局立意处处犹似汴京之旧”成为赵家堡备受青睐的重要因素,尽管这种说法在提出时并未得到严格的论证,但却在建筑学研究者和文物保护工作者的相关论述中,得到了不断的强化,并以不同的方式充实了其巨大的历史想象空间。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文章来源:原文发表于《中国人类学评论》第十八辑 【本文责编:杨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