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寿堂两侧的边门可以进入后落房屋,其公厅后部的香案上供奉着赵匡胤三兄弟的雕像,后面板壁上的牌匾写有“宋太祖大训”,上方则悬挂着赵姓宗亲世界第三届恳亲会主席、台湾台北市赵族宗亲会理事长赵守博赠送的“光我赵族”匾。在游客们对“烛影斧声”等典故津津乐道的时候,或许并不知道此处在重修之前不过是一片废墟,而赵家堡人也从来没有供奉过赵匡胤三兄弟的雕像,它们和志堂中其它的摆设一样,都是在重修后才布置的。与此类似,公厅中央的赵家堡立体示意图,则是在旅游公司进入赵家堡后才设置的,游客可以借此再次体验一下从空中俯瞰赵家堡的感觉,尽管这个示意图和导游图一样过于简单,甚至存在不少错漏之处。
从志堂出来,远远地就可看到一块写有“读书处”三个大字的天然巨石,它的后方就是赵义所建的“辑卿小院”。这是一个筑有围墙的小院落,院内房屋早已塌毁,只剩下一个石质门框的屋门,门楣上的“辑卿小院”石匾至今犹存。院落里有很多奇石,其中两块未经雕琢的巨石上分别阴刻“云巢”、“熏来”。在“熏来”巨石的前面,有一个椭圆形的石盆,从盆壁上斑驳的字迹中可隐约看出律诗一首:“炼出娲皇鼎,锻成玉女盆,玲珑来海上,缩地起昆仑。”落款为:“天启甲子夏,从波都购得奇石,航海抵舍,因作函树于宝纶楼前,咏以纪之。赵公瑞题。”在如今的赵家堡中,赵义所说的宝纶楼已经无迹可寻,但将这个“玉女盆”移置于辑卿小院里,倒也格调相合。与此相比,虽然重修而成的云墙和卵石小径力图把这个院落拉回到赵义读书休闲的风雅氛围中,但却难以掩盖整座辑卿小院颓败萧条的历史现状。
在辑卿小院门前拾阶而下,“村导”引领游客奔向位于整座土堡中心的“官厅”。官厅由三座五落房屋和居于其两侧的四列护厝构成,但其中的建筑如今大都破败不堪,作为一个整体已经不复存在。在五落房屋中,中间一座的前三进于1986年大修过,左边一座仅前两进犹存且多处塌坏,右边一座的最后一落是老式的二层楼房,前三进分别于1970年代和1990年代末在原址新建了民宅;五落房屋两侧的护厝在解放前也大都倾塌,后来在原址上重建了一些民居。除此之外,整个官厅的其它房屋都已坍塌,只剩下残垣断壁,其中甚至长满了年轮不浅的树木。尽管如此,在新建房屋、少数老房屋和残垣断壁之中,其大体的建筑格局仍然依稀可见。
“村导”带领游客参观的是中间的五落房屋,它是赵氏族人的大宗祖庙,位于整个官厅的中轴线上,而其纵向延伸的后部也比另外两座五落房屋长出半米多,充分体现了其核心地位。大宗祖庙前面的大埕中央立有五座夹杆石,彰显着赵氏族人在科举时代的辉煌,但如今却在旗杆上挂起了写有“赵”、“宋”字样的黄色旗帜。大宗祖庙的第一进为门厅,分五开间,门前三级石阶,两旁原有一对石狮,但1980年代丢失,不过旁边的两口石质水缸则至今犹在。在第一进的天井中,堆放着一块刻有“云庄碧岫”的石质匾额,这块石匾原是忠信山上的物质遗存。第二进同样为门厅,也是分五开间,不同的是,门前为五级石阶,并开一中门和两个边门,中门的门槛很高,旁边立有一对精美的浮雕石鼓。“村导”在夸耀这对石鼓的独一无二之后,会鼓励游客从中门高高的门槛上跨过,并说以前很多大官到官厅拜见赵范,都是从这里跨过的;在游客们跃跃欲试的同时,“村导”也不忘提醒他们,先迈左脚可发财,先迈右脚可升官,如果能双脚蹦过便既可升官又可发财了。实际上,在闽南地区,祠堂的中门通常只有在举行诸如祭祖等重大宗族活动的时候才会开启,而边门门楣上的“入孝”、“出悌”也表明,中门并不是可以随意出入的。大宗祖庙的二进与中进之间是天井和庑廊,在庑廊与中进的结合处,各设有一个侧门通向两边的小巷。中进房屋分三间开,中间是一个阔大的公厅,后部屋梁上挂着“福曜贺兰”匾,下面则设有神龛供奉赵范父子等人的神主牌,神龛的楣额上写有“御赐金绮”,这座神龛实际上是大修之后重新设置的,原来的神龛早在“破四旧”时候就已被烧毁。传说赵范为官时,因政绩卓著而获御赐金绮,并被升为户部郎中,奉旨督运陕西宁夏镇粮饷出雁门关直达贺兰山,后来又调任温宿道,同样是政绩不凡,为了纪念这段历史功绩,赵义题匾“福曜贺兰”并将其悬于公厅之中 。从赵范所书“漳浦赵氏重修家谱序”中“奉使出雁门关”、商周祚为赵范所作墓志铭中“赐金纻”和县志中“督饷雁门有功,御赐金绮”的记载 来看,这则传说并非是无端的想象。
官厅的前面有两个水池,当地人称之为“荷花池”,中间由一条小径隔开,从而形成内外池。内池左侧有一座石桥横跨水面,石桥一段为拱形,另一段则为平板。在桥身侧面并不引人注目的条石上刻有“汴派桥”三个字,正对着其左边的一处水榭。“村导”说这座石桥是模仿宋都汴京的桥修建的,所以才取名“汴派桥”;同时会饶有兴致地讲述着“古时候”新嫁来的媳妇春节时都要从汴派桥爬过以让众人评判其屁股大小的传统习俗。过了石桥转入堤岸小径,“村导”会提示游客观察两个荷花池有何不同,然后得意地指出,它们一个清一个浊,并解释这和开封的潘杨二湖一样,都有着忠臣与奸臣不同流合污的寓意。
荷花池中的汴派桥和水榭只是赵义所建园林建筑的一部分,在它左边的山坡上还有“佛庙遗址”、“聚佛宝塔”和各种奇石与石刻。在通往这个景点的小径旁边,立有三通石碑,分别是“墨池”、“官岭保障记”和“赵义建苏坑桥功德碑记”。与后两者相比,“墨池”碑很小,但上面的所刻的“墨池”二字却是临摹于大名鼎鼎的米芾的真迹,在“墨池”二字的上部刻有题记:“米南宫仕无为军,立是书,代久土湮,及先大夫守斯州,缉廨出地得之,因治亭植诸,印刻以归,余临池更摹镌于石。明崇祯乙亥端阳日,中书舍人赵公瑞志”。这块石碑最初应该立于荷花池边,但不知何年何代埋入土中,1980年代偶然挖掘出来之后,便被置于此处。“官岭保障记”和“赵义建苏坑桥功德碑记”则分别刻记赵义组织义军抗击倭寇的史实和他捐建苏坑桥的功德颂词,这两通石碑原来各自立于佛昙镇的官岭和苏溪村的古桥旁,1990年代后移置于此。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文章来源:原文发表于《中国人类学评论》第十八辑 【本文责编:杨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