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如同一个人的手掌,布满了大街小巷的掌纹。拯救城市记忆行动就是穿行其间,去寻找那条城市历史的生命线”
提起姚远这位80后,专家们的言语中充满了赞赏,“他对文保工作所持有的不仅是热情,还有许多专业知识作支撑,很不容易。 ”
而更令老一辈专家学者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到了古城守望、文化保护的志愿者队伍中。
在保护城市文化记忆的过程中,姚远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有些是通过网络看了他的博客后认识的。这些素未谋面的年轻人,常常分头拍摄古城的照片,然后上传到网络上,并交流分享,共同寻求保护之道。另外有一些则是姚远的同学,他们耳濡目染也被感动了,从而义无反顾地加入志愿者队伍。“大家就是本着一颗心去做,没有经费,都是自愿的。 ”姚远如是说。
人称“南京活地标”的南京市作协副主席、文史专家薛冰对记者说,近年来他时常在南京图书馆等许多地方开设关于南京城历史文化保护的讲座,前来听他讲座的,很多都是年轻人。讲座结束后,他们还不愿离开,拉着他提问交谈。
2011年3月,由于地铁建设的需要,南京城计划移植大量的法国梧桐树,激发了市民的“保树”活动,其中不乏许多年轻的身影。薛冰满心欢喜地说:“其实这些年轻人中有许多甚至都不是南京人,只是在南京学习或工作,但他们打心底里喜欢南京,也愿意留在南京。发生这种事情,他们急啊,就好像要移掉自己老家门口的树一样,于是也就像保护自己生命一样地要保护它们。 ”
提到那些自觉传承前辈文保工作、并视之为崇高责任和使命的后辈们,薛冰更是向我们啧啧称赞“南京城市记忆民间记录团”。这个民间社团成立于2008年3月,是由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年轻人通过网络自发形成的。成立以来,他们每周六都会聚集在一起,走访南京的大街小巷,通过收集照片、影像、文字、实物等形式,记录下南京几乎被人遗忘的城市记忆。团体发起人其实是个地道的东北人,然而他对南京历史文化的了解程度却丝毫不亚于“老南京”。
记录团用这样一段话解释他们的初衷:“城市如同一个人的手掌,布满了大街小巷的掌纹。拯救城市记忆行动就是穿行其间,去寻找那条城市历史的生命线。 ”
于是,从街道边的石牌,到有特色的门标窗花,再到老人们的口述历史,都无一例外地进入到他们的视野,被分门别类地保存下来,存留在他们的相机、DV里,也出现在南京老城南印象陈列馆的展览里。
时间的长河浇灌了一座又一座城市的流光运转,也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喜笑颜开。呵护城市文化记忆,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找到回家的路。
这是一种文化坚守,也是我们应该共同肩负起的文化担当。
采写:本报记者 顾学文 实习生 张晶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2011年09月30日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