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史研究按学科分类属于地方史研究,但是又不同于一般地方史研究,其特点是北京为国家首都、历史文化名城。北京史研究又属于国际大都市研究。研究北京历史,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北京有50万年人类活动历史;二是北京有3000多年建城史;三是北京有800多年建都史。北京人类活动连续不断,各个时期的人类活动遗址不断被发现。城市从小到大,规模不断扩充,规划不断完善,从而达到中国封建社会城市或都市的最高峰。
北京史研究现状
民国时期研究北京历史的名家张次溪编有《燕京风土丛书》和《京津风土丛书》等。1949年10月,北京成为新中国首都后,开始有人编写《北京史话》。第一部《北京史》的编写开始于1958年,初稿完成于1960年,最终由北京出版社于1985年8月出版,展示了北京从“北京猿人”到1919年五四运动的历史,并在1998年10月再版时增加了“民国时期的北京”一章。
1978年以后,北京史研究继续呈现繁荣发展的趋势,各类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其中,最具代表性研究成果是十卷本的《北京通史》(中国书店出版社1994年10月),记述了从远古至当代的北京历史。此外还有《图说北京史》(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年9月),展示了北京历史发展脉络。
北京史专史研究最具代表性成果为《北京历史地图集》,由北京大学侯仁之教授主编。这部书的一集、二集已经由北京出版社于1988年和1996年分别出版。一集是北京市的政区沿革和北京城市自金代以来的演变;二集是对北京地形、地貌、气候、水系、土壤、植被描述,重点描述了北京从原始农业萌芽到新石器时代的转折变化。此外还有《北京邮史》、《京剧史照》、《北京戏剧通史》、《北京教育史》、《北京美术史》、《北京交通史》、《北京服装史》、《北京印刷史》等。在这期间,北京历史地理研究成就斐然,为北京史研究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在北京史研究中,对北京历史资料的整理研究也是一个重要方面。1980年代至1990年代,北京古籍出版社较系统地出版了记述北京历史的古籍文献。其中,1981-1983年出版的古籍文献有:《日下旧闻考》(1-8册)、《天府广记》(上、下册)等。以后,又陆续出版了《燕都丛考》、《光绪昌平州志》、《钦定国子监志》等。
北京史研究专家学者自发对北京历史文献整理也有些成果。例如:《明实录北京史料》、《北京史地风物书录》、《北京史百年论著资料索引1900-1999》、《加摩乾隆京城全图》等。
进入新世纪,人们对西方学者近代以来编写的北京历史文献越来越重视。这些文献不仅从外国人的视角看待北京历史上发生的事件和人物,还保留大量实地拍摄的照片。例如,由吴建雍等人完成的“北京史外文文献珍品翻译”丛书,以及瑞典人奥斯伍尔德·喜人龙的《北京的城墙和城门》、美国人刘易斯·查尔斯·阿灵顿的《古都旧景--65年前外国人眼中的老北京》、德国人约翰·拉贝的《我眼中的北京》等。
北京史研究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北京史研究在方法上、内容上、范围上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变化来源于思想解放、国际间学术交流、北京改革开放转型期的社会背景。由此,北京史研究发展将形成五个特点。
一是结合北京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特别是“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需要,对北京专史的研究、北京历史文献的整理还将持续、深入。同时,与北京城市建设密切相关的北京古代城市建筑、街巷胡同、地名文化研究,北京名人及故居研究,北京传统文化遗存研究,北京宗教及民俗研究,将进一步得到深化。
二是随着北京走向世界,世界了解北京,越来越多的国外汉学家将把研究视角转向北京史研究,国外学者收集到的北京历史文献和研究成果将被重视,作为国内学者研究北京史的重要补充。
三是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影响,北京史研究视角将有变化,从传统的关注北京历史上的阶级斗争、政治、经济、军事,转入对北京历史长河中的环境变迁、城市生态、经济运行、百姓的社会生活、民族宗教等视野;研究方法也将更加关注社会调查、田野调查、统计数据。新的北京史研究成果中将产生一系列创新观点,并将进一步加大国际合作与交流。
四是北京史研究将形成更多的科普读物或通俗读物,北京史普及讲座将受到一般老百姓的欢迎。
五是一些北京史研究专家学者将逐渐改变个体专业户的研究形式,组成研究团队,采取联合攻关的形式,为北京史标志性成果的产生做好基础性工作。
(作者单位: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5月20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