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张举文]记录民俗是民俗学研究的前提(代译序)
  作者:张举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9-12 | 点击数:8528
 


[美]莎伦·谢尔曼 著:《记录我们自己:电影、录像与文化》, 张举文 等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版。

  中国民俗学在近一个世纪的坎坷发展后,终于迎来了有学科地位的自我发展阶段,并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局面。这一切体现在近几年的大批专著和论文、不断扩展的民俗学系和专业、有关民俗研究机构的涌现、民俗学在学界和社会的地位愈发提高,以及民俗学博士和硕士的数量的日益增加上。当然,学科的成熟还有待于建立更能触及和阐释人文本质的理论和方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此意义上,不断的借鉴、吸收和创新将是比不可少的。目前的学科建设不但要加强传统民俗体裁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而且要拓宽领域,关注当下。毕竟,民俗学学科的基础是建立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之上的,而且,记录民俗是民俗学研究的前提。在这个新时代,记录民俗有了不同于先前的含义,即对影视工具的应用。目前,对民俗与影视的研究已成为当前民俗学亟待发展的一个课题。翻译《记录我们自己》正是基于这一思想的一次努力,以期抛砖引玉。

  籍此译序,本文探讨中文与英文中有关民俗学影视和影视民俗等概念对应用影视工具与进行理论分析的影响,民俗学所具有的独特的影视研究视角,以及影视为民俗学研究所带来的认识论上的新思考。[1]最后介绍《记录我们自己》一书的背景,以及有关研究的近期发展。

本文目次:
1. 背景: 民族志电影与影视人类学
2. 正名:民俗学影视与影视民俗
3. 视角:民俗学的影视与民俗研究
4. 立足:民俗学影视研究与其他学科的互动
5. 关于《记录我们自己》

【阅读全文,请下载PDF版】

 


下载相关附件>>>>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迈克尔·欧文·琼斯]《记录我们自己:电影、录像与文化》原版序言
下一条: ·[周星]应运而生、大有可为的老年人类学
   相关链接
·[林继富]记录民俗学:民俗学研究范式创新的基础·晚清民国民俗手抄本现身 详细记录民俗节庆
·陶立璠:民俗学意义上的摄影价值及其判定·[张举文]迈向民俗学的影视与民俗研究
·[马未都]《手艺中国》:细微之处是中华文化的精华·[贺绎]民俗摄影随想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