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CFS会务║关于近期会员会籍管理工作的说明   ·第二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征文启事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译著译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译著译文

[法]范热内普 著:《过渡礼仪》
  作者:[法] 阿诺尔德·范热内普   译者:张举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9-03 | 点击数:16316
 


过渡礼仪

[法]阿诺尔德·范热内普 著 张举文 译

基本信息: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0年11月1日
外文书名:Les Rites De Passage
丛书名:汉译人类学名著丛书
页数:154页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100069090
条形码: 9787100069090


内容简介:


  《过渡礼仪》主要内容简介:出生、结婚、怀孕、死亡、季节转换等地位变化的事件,往往会以过渡礼仪来加以标识。范热内普在《过渡礼仪》中所提出的过渡礼仪之分隔-边缘-聚合三阶段模式,及其对各阶段象征意义的分析,使此模式已成为民俗学的一个根本理论,也成为人类学和其他学科研究仪式行为的一个经典概念。这部首版于1909年的著作,对仪式机制和人类行为研究的贡献是多方面和意义深远的。正如当代美国著名民俗学家邓迪斯所评价的,“也许可以公平地说,民俗学分析性著作对学术界所产生的影响没有一部可超过这一经典研究。”

 

目录:

作者的话1

第一章 礼仪分类2
世俗世界与神圣世界;个体人生阶段;礼仪研究;泛灵论学派与感染论学派;动力论学派;礼仪之分类:泛灵性与动力性,感应性与感染性,主动性与被动性,直接性与间接性;过渡礼仪模式;神圣之概念;宗教与巫术

第二章 地域过渡13
前线与边界线;过渡之禁忌;神圣区域;门、门坎、门梁;过渡之神灵;进入礼仪;奠基祭祀;启程礼仪

第三章 个体与群体22
陌生人境况与特性;陌生人之聚合礼仪;共餐;作为聚合礼仪之交换;兄弟结盟;问候礼仪;性交聚合礼仪;陌生人之安宿;旅行:分别礼仪与回归礼仪;收养;主人之改变;争吵、血仇、和平

第四章 怀孕与分娩34
回避、禁忌、预示与感应礼仪;处于边缘期之怀孕;再结合礼仪与社会地位恢复;分娩礼仪之社会特征

第五章 诞生与童年41
脐带切割;诞生前胎儿位置;分隔礼仪与聚合礼仪;印度、中国;命名;浸洗;向日月敬献

第六章 成人礼仪51
生理成熟与社会成熟;割礼;身体肢解;图腾氏族;巫术一宗教性组织;秘密社会;政治社会与战争;年龄段;古代神秘礼仪;共同宗教:浸洗礼;宗教派会;圣女与神娼;阶层、等级、职业;神父与巫师之神职授予;酋长与国王之加冕;革除与排除;边缘期

第七章 订婚与结婚87
处于边缘期之订婚;构成订婚与结婚仪式之礼仪种类;婚姻之社会与经济特征;处于多妻婚与多夫婚之边缘;分隔礼仪:视为掠夺婚或强奸婚之礼仪;特定性交团结礼仪;基于父母之团结礼仪;本地团结礼仪;分隔礼仪;聚合礼仪;边缘期之长度及其意义;集体婚礼;结婚仪式、收养仪式、加冕仪式及成人仪式之相似;离婚礼仪

第八章 丧葬·107
分隔礼仪、边缘礼仪与聚合礼仪在丧葬仪式中之相对重要性;作为分隔礼仪与边缘礼仪之祭丧;丧葬的两阶段;此世至彼世之旅程;死亡过渡之地域障碍;向亡者社会之聚合;冥世构成;古埃及亡者之每日复生;冥世之众多;不符合冥世常规之死亡;再生礼仪与轮回礼仪;为亡者下葬、建坟或墓地之礼仪;分隔礼仪与聚合礼仪之列举

第九章 其他类型过渡礼仪121
可单独考虑之若干过渡礼仪:1)头发;2)面罩;3)特别语言;4)性行为礼仪;5)鞭打;6)首次;年令仪式、季令仪式、月令仪式、日令仪式;死亡与再生;祭献、朝觐、发誓;各类边缘;古埃及对应之仪礼体系

第十章 结论137
索引142
附录:部分术语译名对照表150
译后记·153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德]埃利希·诺伊曼:《大母神──原型分析》
下一条: ·[美]莎伦·谢尔曼 著:《记录我们自己:电影、录像与文化》
   相关链接
·[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陈泳超教授讲授“仪式文艺的叙事策略”
·[龙晓添]民间礼书:仪式叙事与礼俗实践·[陈泳超]论仪式文艺的功能导向
·[晏周琴]青海热贡六月会中的“开红山”仪式调查研究·[施尧]冲绳神歌的再语境化实践:以首里库尔纳保存会为例
·[宁祥文]从盲人到司仪:成人礼主持者身份的历史变迁·[黄亚欣]宣卷艺人班社在仪式活动中的功能阐释
·[耿羽]侨乡仪式性人情异化的移风易俗治理研究·[朱佳艺]地方性知识的转换:降水母传说流变考
·[钟小鑫 蔡芳乐]“法”外之地·[张隽波]百年革命节日的仪式礼仪变化初探
·[张洁]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的再造·[张纯]皖北民俗中“剪压(鸭)尾”成人仪式的文化内涵
·[扎西卓玛]中国传统村落中的非遗探究·[袁帅]丧葬仪式专家话语权表现形式及特性
·[田丽]观音灵验故事建构下的信俗空间及仪式实践·[孙愈]村落丧葬仪式的消费异化与优化治理
·[平锋 谭文]民间戏剧的仪式化内蕴及其悖论·[宁祥文]2018年宁炳迪、宁炳集开锁仪式调查报告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