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芝在北京干面胡同家中。本报记者 宫苏艺 摄
贾芝,1913年出生于山西襄汾县。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文联第八届荣誉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国际民间叙事研究会资深荣誉委员。1938年中法大学经济系毕业后赴延安,1948年创办延安大学文艺系,任党总支书记兼副主任;1950年创办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历任党组书记、秘书长、副主席、名誉主席;1950年创编《民间文艺集刊》;1951年参与创办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1955年创办《民间文学》,任执行副主编;1980年任中国社科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1982年创办《民间文学论坛》,任主编。主要著作有《贾芝集》、《水磨集》、《民间文学论集》、《新园集》、《播谷集》、《贾芝诗选》。主编《中国民间故事选》三集、《中国新文艺大系·民间文学集》等。译著《磨坊书简》、《米特利亚·珂珂尔》、《深夜》。
在贾芝的诗歌中,播谷鸟是重要的意象,贯穿创作的始终。
1937年,贾芝在戴望舒主编的《新诗》上发表了《播谷鸟》,成为他那一时期的代表作:我第一次听见它/“布谷布谷”的叫。/叫了一声,/又飞到哪儿去了!
他意识到,自己应该是一只飞鸣的播谷鸟。
1938年,贾芝在延安写了《小播谷》:麦熟的五月,/红石榴开了,/我愉快的播谷鸟又唱了。
到了1947年,贾芝写了《播谷鸟第三章》:忠实的鸟啊,/在你凄苦而又愉快的声音里,/我听见了中国人民的灾难和胜利!
几十年后的1993年,贾芝写了《咏播谷鸟》:飞鸣不已醒大地,/春来种子总萌发。
诗人艾青是贾芝延安时期的朋友,早在大后方编诗集时就选了《播谷鸟》。他打趣地叫贾芝“播谷鸟诗人”。1988年第四次文代会上,艾青还耿耿于怀地对贾芝说:“好好的诗不写,搞什么民间文学?”贾芝也不想争辩什么。在他看来,自己仍然是一只播谷鸟,在民间文学这块园地开拓、耕耘、播谷。
从2009年开始,贾芝住进了北京协和医院。
草根学者
1933年12月,与泉社诗友摄于中法大学孔德学院,自左向右:朱锡候、贾芝、沈毅、覃子豪、周麟。
1913年,贾芝出生于山西襄汾县。他从小生长在农村,印象最深的是在父亲劳作的麦地里捉蝴蝶。1932年,在伯父的资助下,到北京中法大学经济系学习。他崇拜法国象征派诗人,和同学结成诗社,写的诗大多是校园中的苦闷、哀怨和朦胧的爱情。1935年,贾芝出版了《水磨集》,共收入22首诗。
贾芝真正关注和热爱民间文学是从延安开始的。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一场轰轰烈烈的向民间文艺学习的热潮兴起于陕北的山山峁峁。贾芝搜集民歌、民间故事,还创作发表了数十首写战士、农民、工人的新诗。从创作到生活,他彻底摒弃了在北京时的浪漫情怀与绅士风度,完完全全成为一介草民,灰布棉袄外面系一根草绳,跌断腿的眼镜用线绳套在耳朵上。唯一留下的一点痕迹,大概只有他随身带着的那把意大利小提琴了。
1949年,贾芝到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会后被分配到文化部编审处,负责通俗文艺组。1950年,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创建,贾芝任秘书组组长,包揽了民研会几乎全部大小事情,刻图章、接待来访、回信、买房作会址、买文具、当会计,一小笔经费就放在贾芝的口袋里,口袋变成了民研会的钱柜。
民研会成立不久,贾芝参加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筹建,任支部书记兼古典文学、民间文学组组长,民研会也随之到了出版社。而后,社长冯雪峰执意要取消民研会,但挽留贾芝。贾芝表示难以考虑。1953年,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前身)成立,文化部决定民研会归文学研究所领导。贾芝和同事雇三轮车把民研会全部家当拉到了北京大学中关园。直到作为团体会员加入中国文联,民研会才结束了四处飘泊的命运。此后,贾芝一方面在文学研究所做研究员,一方面担任民研会的领导,双重职位和身份一直伴随着他直到1982年离休。劳累和辛苦不言而喻,却给工作带来极大方便,学术研究与全国民间文学普查、群众民俗活动在这里对接。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2011年09月08日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