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何晏文]关于民族服饰的几点思考
  作者:何晏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9-05 | 点击数:14180
 
(二)有些兄弟民族,在服饰图案上反映出对重大历史变迁的一种朦胧的记忆,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其传统服饰上的某些图案成了无文字的“史书”。如图案丰富而考究的苗族传统服饰上,有被苗族专家学者称之为“写在身上的历史”。例如有不少花纹图案都反映了苗族历史上的大迁徙。苗族祖先曾居住在黄河流域,后来才从北方迁到南方的。贵州的赫章、威宁一带的“大花”苗,据传说当初迁徙时,老祖先是骑着马走在前面的,于是把马褥子上的图案绣进了披肩。他们的披肩大,花纹粗犷,基本纹样大都是交叉着的两支箭,据称这样组成的图案可以刀枪不入。而分布在贵州赫章、纳雍、水城等地的“小花”苗,据传说,当时迁徙时,老祖先(“大花苗”祖先的弟弟)步行走在后边,他十分留恋故土,便把田园、树林、天上的星星、水里的田螺等都绣到披肩上。“小花苗”披肩较小,上面挑满各种精美几何花纹。而他们的传统蜡染女裙上的红、黑两色花纹象征天地,中部的三道黄、蓝、绿色带状装饰,则代表黄河、长江和北方平原。四川的古蔺、叙永、筠连一带的苗族女裙上,也有黄河、长江一类装饰纹样。都留下了古代先民大迁移的痕迹。土家族织锦上的传统纹样中,也有取材于历史的,如“土王五颗印”等等。这些装饰纹样与图案。毕竟不是文字,而是艺术,它所反映的不可能是具体的史实,只能是世代相传的族人对自己历史重要片断、历史事件一种模糊的记忆。
还有些兄弟民族,其服饰上的某些传统图案,简直就是一幅幅对民俗活动的生动描绘。如云南武定等县的彝族盛装女裤的裤脚上喜绣人形纹。不仅纹样独特,其装饰部位也别开生面,别处极为少见。这是以挑花手法挑成的二方连续人体变形纹。此纹样为手牵手正在跳舞的女性(穿裙)群体形象。由于十字挑花的针法的限制,它形象夸张、简洁、明快,极富生活情趣。这正是取材于彝族传统民间舞蹈——打歌的场面。而海南黎族妇女新嫁衣的织花筒裙上的婚礼图,更为精彩动人。上面有热闹的送亲、迎亲、新娘坐轿、众人抬轿子、吹喇叭等形象,充满喜气洋洋的气氛。土家族织绵“西兰卡普”上的“迎亲图”也极为热闹、生动,与黎家的婚礼图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以上种种,是兄弟民族人民热爱生活、憧憬幸福的心理写照。各民族以自己特有的视角与审美情趣着意表现生的欢乐,蕴含着人们对民族兴旺、繁荣的强烈愿望。在这里,艺术与悲观无缘。它在任何情况下,都祝愿生命繁荣,以生命繁荣为最高的审美理想。这种审美理想来自民族与人类群体的基本追求。有不少民族地区,人们把族人对生命繁荣这一审美理想的刻意追求,突出地表现为:把精力倾注在童装上,人们把民族的繁荣兴旺全寄托在儿童的身上。在我国南方的苗、侗、水、瑶、白等兄弟民族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母亲们常常是调动各种工艺手段,把背儿袋,这母亲身上的摇篮,精心绣制装饰得五彩缤纷,令人赞叹。这些背儿袋大都是兄弟民族著名的高档次的刺绣精品。
(三)有些兄弟民族在传统服饰装饰的图案中,喜欢用某些特定的动、植物或日、月星辰等变形纹作为代表纹样,或佩戴摸拟某种动物形象的头饰,其中一个重要缘由,就是与该民族的图腾崇拜或自然崇拜有密切关系。
在贵州的黔西北、云南滇东北的乌蒙山区,彝族妇女喜穿大襟长袍。其盛装长袍的下摆,要缀以用白布条或白线盘绕而成的三组(两侧、中间各一组)螺纹,各成组合图案,精致而醒目。据彝族学者讲,白色螺纹,彝语称“木普木古鲁”,意为“天父”;底色呈现出的黑色螺纹,彝语称“米莫米啊哪”,意为“地母”。又讲这组合图案是虎头变形纹,它们是彝族崇虎宇宙观的反映。而苗族服饰上的龙、蝶等图案,同彝族服饰上的虎图案一样,大都与古老的图腾崇拜有着密切关系。贵州黔东南的台江、凯里、雷山、剑河等县,苗族妇女盛装上的龙图案,运用广泛,而且位置显赫,对于龙在人们的心目中,颇有敬仰之意。黎族的女装,有些地区以龙、水牛、芭蕉等古老图腾性质的物象为图案。这些图案曾是同一血缘集团的标志,也是支系群体的象征。西藏珞巴族地区,人们喜戴蛇形手镯,认为戴它可以护身。有关专家认为,珞巴族认为蛇与自己有某种血缘联系,所以崇拜蛇。④
综上所述,这些绣在服饰上的各种精致图案,作为艺术,它们精美异常,绮丽多姿,其中不乏传世珍品,确实是穿在身上的艺术。但是,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它不单单是为了美而创造出来的,而是各有其深刻的内涵。尽管包括它的制作者在内的许多人,可能还一时讲不清楚其含义是什么,然而,我们更应该看到它是一种积淀丰厚、以集体无意识传承方式作下来的文化,而且有着极强的生命力,依然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族人为民族的繁荣、兴旺而团结、奋进。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
 
三、男女服饰的演变及差异
 
一般地说,传统女装总是保留着浓郁的民族与地域特色,不大容易受外界影响而改变;男子装束较易变化,而且越来越简便。不论从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或从全国55个兄弟民族的全局来看,这几乎成了一条规律。比如,苗、藏、瑶、彝、侗、哈尼、傣、黎等兄弟民族,其传统女装千姿百态、各显风采,而传统男装则不过几种而已。而且,当今都市流行的各类时装正在迅速地取代昔日男子身上的传统装束。
原因究竟在哪里?这是在考察民族服饰时,我们司空见惯而又没有认真考虑答案的老问题。笔者认为,原因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传统的社会分工使广大妇女分担家务劳动,男子则从事野外的田间(或渔猎)劳动。所以,从劳作环境看,女装可以多一些装饰,可以复杂一点,可以多绣些花草图案,而简捷、轻便的装束更适合于野外、田间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男子。
2、妇女是家务劳动的主要力量,是传统民族服饰制作者。从头到脚,全家人的每件服饰都是她们一针一线缝制的。她们是民族传统服饰艺术的创作者。传统服饰艺术是女性的艺术,只有妇女才更有机会在自己的服饰上显露才华,施展自己的聪明智慧,进行大胆的尝试和创造,使蕴藏在她们之中的潜在的艺术创造力与对美的追求得以充分发挥。由此,那些年轻姑娘们会因此而赢得社会尤其是小伙子们的赞赏和爱慕,她们也能够而且乐意把更多的心血倾注于自己的服饰制作上来。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宇晓]中国苗族亲子连名制初探
下一条: ·[颜秀萍]维汉亲属称谓对比研究
   相关链接
·[周逸敏 羌玲]江南祠堂的现代功能与作用·[杨建国]山西应县龙王信仰及其演变初探
·[徐梓淇]商业民俗中的物质表现与象征演变:以中式招财猫为例·[徐义伟]广东肇庆地区包公崇祀习俗研究
·[孙瑾]故事与图像人物的替代性演变·[施爱东 刘丹一]中国龙形象的历史演变
·[刘韵鸥]明代戏曲与宝卷中“女转男身”母题的交融与演变·[刘天佐]从“四时历”到“四时主”再到“天老爷”:“四时主”信仰与祭祀传统的演变
·[李华文]从官帽顶石演变看元明清时期多民族物质文化交流·[丁影影]传说动力学对民间传说叙事建构的作用研究
·[巴天宇]建筑遗存所见民间信仰演变研究·[施爱东]龙王传说的演变
·[朱现省]社会变迁视角下“做社”习俗的演变与当代价值·[周巍]“锁龙井”型故事的古今演变
·[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杨宇]隋唐及宋元:中古时期七夕节的发展演变研究
·[杨镕]从“老妈上京”到“跑驴”·[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
·[刘吉平]西汉水流域崇鸟习俗的生成与演变·[李滢钰]性别视角下的广西瑶族服饰传承发展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