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兄弟民族,其不同支系的传统服饰,往往是衣裙款式大体相近,但头饰、裹褙、披风、围腰以及绣花图案等等装饰各具风采。比如,云南的彝族女性,身上佩戴圆形裹褙的,就是大理州巍山、弥渡一带的姑娘;穿一张完整的黑色山羊皮,一定来自无量山下的南涧山区;假若,姑娘背后左侧佩挂的既不是裹褙,也不是羊皮,而是一块绣制精美的方形火草披风,无疑是楚雄州的,而且是武定县猫街或禄丰县中村一带的姑娘。左侧挎一长方形羊皮背披的姑娘,家乡一定在路南县的老圭山下。德昂族的红、黑、花三个支系的主要区别表现在妇女统裙下端花纹颜色各异。西藏珞巴族的一些部落盛行文面,各部落均有各自不同的图案。据苏龙部落传说,他们是太阳的后代,当初太阳为便于辨其子孙,便在他们的脸上刺以不同的记号。虽然文面具有一定的原始宗教含义,但其最直接的目的,却在于:容易辨认本部落的人。②
笔者认为,一个民族为加强其内部的凝聚力,使族人更加亲密无间,生死与共,能够对付各种艰难困苦,使自己的群体生存、发展,会采用各种有效手段和机会来实现这一目的,每个成员都坚持穿用老祖先传下来的传统服饰,就是强化这种感情与观念的有效手段之一。而这种传承至今、历久不衰的传统服饰,正是一个民族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为民族生存、发展而艰苦奋斗的那种顽强的斗争精神的物化。它是一种群体意识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集体表象。在任何时候都突出自己的特点,强调自己与其他人的不同,这正是族徽的灵魂所在。在苗族、阿昌等民族中有一种说法,人死时必须穿民族服装,否则,老祖先就不认你是本族人。
二、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
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表现在很多方面。本文试图从某些代表性的民族传统纹样、图案及比较典型的装饰等方面加以说明。
(一)有很多典型纹样、图案,在传统民族服饰艺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们是该民族(或支系)的代表纹样或图案,是这些民族或支系某种特定观念的反映,自有其深刻的内涵。
贵州丹寨的部分苗族(俗称“白领”苗)传统女装的衣领背后,衣袖等特定部位上,均饰有螺旋形蜡染花纹,苗语称“窝妥”。此种花纹图案的形制、大小、数目及排列位置等,都是老祖先传下来的,决不因人因地而改变,具有严格的规定性。这种女装,虽然都是由数以千计的苗族妇女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用不同的技法独自绘制的,却达到惊人的一致,仿佛是同一部机器印制出来的。此图案已成为这一苗族支系的标志。究其原因,说法不一,其一说它是老祖先最早创造的纹样,保存它是为怀念和尊重祖先。其二说它是为了纪念牛,此纹样仿自牛头的旋纹。喜欢使用牛头纹的,大都是历史上的农耕民族。与此相似的是贵州镇宁、普定等县的布依族女装,在其衣袖及长裙的下摆等处,也都饰有二方连续的蜡染图案,其基本纹样亦均为十分精致的螺旋纹。据说,此纹样是模拟一种药草(郎鸡草)的嫩苔,因为它曾医好一位重病缠身的美丽姑娘。这纹样的布局与组合与苗族的旋纹有明显的不同,它可作为布依族的代表纹样。
新疆巴旦木纹被称为维吾尔族的“族花”,有极强的民族特点,广泛应用于维吾尔族的服饰艺术等各种民间工艺品中,如绣花帽、墙围、花布等等。此基本纹样取材于新疆盛产的巴旦木果核,经世世代代的提炼、加工、美化而传承至今。它之所以深受维吾尔族人民的喜爱而成为本民族的代表纹样。其含意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受宗教文化的影响,它形似新月,是伊斯兰文化的标志,是力量与坚贞不屈的象征;另一说它具有很高的医药价值。据调查,在乌鲁木齐、喀什、和田等地的三大维吾尔医院中,有60%的药中都有巴旦木果核。此果核的主要功能是:治疗高血压、神经衰弱、皮肤过敏、气管炎及小儿佝偻病等常见病。总之,在当地人心目中,它有除灾去病的奇效。而驰名天下深受维吾尔族妇女喜爱的艾得丽斯锦,其纹样风格独特,有很强的动感和韵律感。其来历,一种说法是讲古代维吾尔族先民信奉萨满教,崇拜神树、水神的原始宗教意识的反映,其纹样是由树枝、水纹演变而来的。也有人认为,此纹是巴达木果核、水、梳子及民族乐器的变形纹。笔者曾在美国旧金山“假日”旅馆和床罩上看到过艾得丽斯锦纹样,可见,这种风格独特的优美纹样早已打破国界,落户于大洋彼岸,受到洋人的青睐。新疆的于田、民丰、且末一带的维吾尔族妇女的长袍前襟两侧各镶补七条十分醒目的横向排列的天兰色条形图案,据说,此种上装原为古代先民狩猎、打仗时的箭服,而其图案,则是由箭袋演变而来的。
鹿角纹是东北大兴安岭山区鄂温克族非常喜受的传统纹样之一。据调查,包括鹿角纹在内的兽角纹几乎占了他们所用纹样总数的一半左右,其形式变化多达几十种。达翰尔族学者苏日台认为,这种装饰纹样来自两种观念意识,一是鹿角的生长与脱离同大自然的季节更替联在一起的。猎民以此来掌握不同季节的更替以确定狩猎周期,此法与中原地区古代农业民族的“物候历法”相一致。二是猎民把鹿角神化,认为它是鹿的灵魂之所在,产生了崇拜心理。所以,在狩猎民族的装饰艺术中,鹿角纹独占鳌头。③四川金沙江畔的布拖、普格等地的彝族,其传统女上装多装饰以粗犷醒目的羊角纹(彝语称“约拉夫什”)。这里彝民历来以牧羊为业,至今仍坚持这一古老传统。羊角纹成为他们最喜爱的纹样是很自然的。与此相映成趣的是我国北方草原上的牧业民族——哈萨克族喜在服饰及床上用品上挑绣以精美的对马图案。这种图案最早曾见于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代织锦。它证明对马图源远流长,是数千年来草原文化观念的积淀。
云南纳西族妇女羊皮披肩以“披星戴月”的特殊造型闻名遐迩。据一位纳西族学者分析,披肩上的七星、日月等装饰图案,是来自对日、月、星宿的崇拜。这图案在纳西族妇女的心里可护身避邪、带来温暖,成了保佑妇女平安的护身符。而这披肩则是纳西族宗教、文化及审美观念得到较高层次发展之后的产物,也是纳西先民由游牧转入农耕后的产物。它继承了纳西先民崇拜日、月、星宿的传统,概括、集中了东巴文化对日、月、星宿的赞美。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