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姚婷]乡土传媒与国际移民
——侨刊对侨乡社会的文本记录与移民网络的参与构建
  作者:姚婷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8-12 | 点击数:5297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第 127 期 16 、 17 专版文章之一。

  以创刊于1909年的《新宁杂志》(以下简称“《新宁》”)为开端,随着当地、国内和国际人事与形势的变化,一批乡土刊物在中国华南侨乡陆续诞生,它们用新闻报道、评论、文学创作等形式记录了侨乡社会的历史与变迁。这些乡土刊物散布于相关地域华侨在海外的聚居之处,为华侨与原居地的乡亲传递相关信息,参与国际移民网络的构建。这些刊物被统称为“侨刊”。

  侨刊对侨乡社会的文本记录

  《新宁》最初是由台山当地进步知识分子所创,其体例主要为评论、公牍、中外要闻、本县新闻、杂俎和告白。随着国内政治形势的转变和其发行范围的扩大,《新宁》的办刊宗旨逐渐转变为“为侨胞服务”,而其内容则渐偏重于本县新闻,既报道政治、经济、教育方面的大事,也大幅报道县内民众的日常生活,作家长里短式的陈述。仿效《新宁》的体例和栏目设置,周边地区的士绅相继创办面向本村、本族海外侨胞的村刊、族刊。这类侨刊极大吸引了海外侨胞的关注和支持,深化了海内外乡亲的集体记忆,强化了“同胞”的概念。而侨乡社会的特征、风貌,也于不同级次的侨刊记录的相汇中呈现出来。

  侨刊的编纂者是侨乡当地的知识分子或士绅阶层。作为传媒,不同层级、区域的侨刊,其话语权被控制在不同人员手中。侨刊所登载的内容,需向外传递的信息往往取决于侨刊的组织者,这也就是对同一事件,不同侨刊会出现截然相反的描述和反应的主要原因。侨刊对侨乡社会的记录是有选择性的,因此侨刊的侨乡社会文本记录功能和价值还需借助于考察侨刊背后的人的行为来加以补充和完善。

  侨刊对移民网络的参与构建

  侨刊是连接侨居国和原籍地的桥梁,在沟通海内外乡亲的过程中,促进了双方的互动与对话,其自身也实现了对国际移民网络的参与构建。关于这点,可从新中国成立前《新宁》的“告白”栏目切入考察。

  首先,每期《新宁》必有的关于其代理处的“告白”显示出来的发行网络,其实就是布及美洲、澳洲和东南亚的海外台山人的分布网络。《新宁》既加强了这张网络的紧密度,还构建了国际移民网络之下的信息流动次级网络。其次,不少关于金融业、医药业和一般商业的“告白”展示了同族、同村、同县是如何通过血缘、地缘或业缘的纽带建立跨国商业网络和资金运转网络。在这张跨国网络之中,有一个不可忽视的节点——香港。当时华南地区多数民众出洋都要途经香港,而且还有大批移民留居香港,因此香港成为华南—北美或华南—东南亚移民网络中人员、物资、信息流通的中转站。《新宁》本身也在香港设置了分局。再者,《新宁》“告白”中有大量声明和启事。而那些鸣谢华侨捐款的启事传递的除了侨乡民众对华侨的感激之情,还有前者对后者的要求和召唤。最后,有些在《新宁》上出现的“告白”,也出现在海外的华人报刊上。这种对称的信息传播,恰恰说明海内外群体对某些信息的共同需求,而侨刊与国外的华人刊物则为移民网络内的信息共享提供了公开、便捷的路径。

  侨刊对侨乡社会进行文本记录,具有文献价值;它还参与构建国际移民网络,具有传递信息、沟通内外的现实功能。但侨刊的价值与功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必然受到国内政治作用、经济发展、社会变迁和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当国际移民网络断裂之时,侨刊也就失去其存在的可能与作用;而信息流通渠道多元化,也会影响侨刊以往价值和功能的发挥。这些延续百年的乡土传媒应如何应对未来的挑战,已成为很多人思考的问题。或许超越本土,参考其他国家“侨刊”的发展模式,会对中国侨刊价值和功能的保存与更新有所裨益。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姚婷系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讲师)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在线 2011年6月2日

上一条: ·[萧凤霞]跨越时空:二十一世纪的历史人类学
下一条: ·[石朝江]苗族历史上的五次迁徙波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