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口头传统”不等于“口头文学”:访中国民俗学会会长朝戈金
  作者:记者 梁昕照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8-11 | 点击数:8778
 

  记者:上世纪60年代,西方人文学术界对口头传统曾有一次热烈的讨论,其中涉及书写技术对人类智力和文明进程作用的讨论。这些讨论对口头传统研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朝戈金:对口头传统的反思实际上肇始于如何界定书写技术对人类智力和文明进程作用的讨论。今天常被人们谈及的主要是传播学家麦克卢汉的《古腾堡星光灿烂》、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的《野性的思维》、社会人类学家杰克·古迪和小说理论家伊恩·瓦特合写的论文《书写的逻辑成果》,以及古典学者埃瑞克·哈夫洛克的文章《柏拉图导言》。这几个著作可以大略分为两派:一派主张书写技术让人类心智的进化发生了质的飞跃,该派影响最大的是杰克·古迪,他坚称不论是从理论上讲,还是以历史的事实而言,逻辑思维(演绎推理、形式运算,高次心理过程)的发展取决于书写(希腊字母的发明和使用),史称“书写论”;另一派认为,不能过分夸大书写技术的作用,从口传到书写,人类心智和文明是渐进的,史称“连续论”。

  今天的口头传统研究已经大大超越了这些论辩。对“无文字社会”的广泛深人的人类学调查,出色地解决了许多在书斋中推理所难以解决的问题。简单说,人类的心智,即便没有文字书写技术的帮助,也会达到令人惊叹的发达程度、取得难以置信的成就。

  记者: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口头传统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请您介绍一下国外口头传统的研究和教学情况。

  朝戈金:口头传统的研究和教学,在美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举两个标志性的事件:一个是学刊《口头传统》的创立(1986年);一个是《口头传统教程》的编纂(1998年)。前者的编委会聚集了国际著名的民俗学、人类学、古典学、文艺学和其他学科的学者。创刊以来,它已经当之无愧地成为国际口头传统研究的旗舰。《口头传统教程》则计划给学子们提供一个能够快捷地了解口头传统的教材。书中令我们特别感兴趣的是一些统计数据。根据调查,在全美大学中讲授与口头传统相关课程的,涉及许多科系和专业,如英语、外语、民俗学、人类学、宗教学、历史学等。其中,下述几个方向的课程有特别的意义:口头与书写文化的理论、一般民俗学理论、民俗与文学关系、非洲口头传统、美洲口头传统、圣经研究、英语传统、古典学、言语和故事讲述、妇女研究等。可见,口头传统作为一个重要的和晚近出现的学术方向,得到了人文学界诸多领域的广泛重视和积极响应。

  记者:那么,口头传统研究在国内呈现出怎样的发展态势?

  朝戈金:中国是个有着悠久文献传统的国度,汉字书写传统的发达和社会上对文字的崇敬和依赖心态,就为我们开辟口头传统研究,预设了某种障碍。不过从另一方面讲,中国各民族中蕴藏的海量的活形态口头传统,又为开展此类研究提供了极为优越的条件。希望不久后也能看到口头传统的教学和研究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国大学的讲堂上。

  (原载《社会科学报》2011年7月21日第5版)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2011年8月10日

上一条: ·哈森 田兆元:民俗研究:对象、方法与现实挑战
下一条: ·罗哲文:文化遗产是我们发展的资本
   相关链接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杨赫]互联网场域中口头文学传承的动力机制分析
·[王威]“全观诗学”关照下的新媒体口头文学·[田小旭]数字时代口头传统影像志
·[石满妮 李澈]多面“变婆”与恐怖生产·[任梦洁]山东快书口头特征与当下表演生态研究
·人物访谈 ‖ 这位老师有点“潮”——朝戈金·书讯 ‖《21世纪的歌手和故事》文集出版
·在口头文学中感受故事的语词如何流淌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
·[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于佳卉]“历史的截面”:尼山萨满故事成型年代考
·[王威]口头传统演述在新媒体中的互动实践·[田小旭]数字时代的口头传统:以喀左故事家高延云的“纺线车”故事为例
·[宋赫]程式传统:曲艺艺术的审美特征·[孟琳峰]“线上世界”的神话解说实践
·[鞠熙]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口头传统类资源普查报告·[朝戈金]口头传统对于人类文明赓续的意义
·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朝戈金教授讲授“口头传统与口头诗学”·[杨杰宏]“采风”传统与民歌研究的问题检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