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传统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传统

[宇晓]瑶族的汉式姓氏和字辈制度
  作者:宇晓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8-10 | 点击数:30107
 

 

 
 
文化涵化作为文化变迁的一种主要形式,是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国际人类学研究论坛上的重要课题之一。关于“涵化”(acculturation)这一学术用语,以三位美国人类学家的界说最具有代表性。早在1936年美国著名人类学家M.J.赫斯科维茨就在他和R.雷德菲尔德、R.林顿两人合著的《涵化研究备忘录》中对“涵化”下了定义,认为:“涵化”指的是“由个体所组成的而具有不同文化的民族间发生持续的直接接触,从而导致一方或双方原有文化形式发生变迁的现象”;在其1938年出版的《涵化:文化接触之研究》一书中,他又重申了这一定义。①1953年,R.比尔斯在克娄伯主编的经典性著作《今日人类学》中发表了《涵化》一文,他的界说与赫氏的定义大同小异。②W.A.哈维兰在他编写的《人类学》中指出:“涵化有许多可变因素,包括文化差别程度;接触的环境、强度、频率以及友好程度;接触的代理人的相对地位;何者处于服从地位,流动的性质是双方相互的还是单方面的。”③
概括的说来,文化的接触或涵化可能导致以下的不同结果:①取代,即以前存在的文化因子或因子丛被来自异民族的另一因子或因子丛取代,代行其功能,并产生一定的结构性变化;②整合,即发生接触的不同族群之间的不同文化因子或因子丛相互混融而形成新的因子丛或制度;③附加,即来自异族群的文化因子或因子丛被增添到原有的文化体系中,这有时会导致结构变迁,但有时也不会;④没落,即一方或双方在文化接触中逐渐丧失原有文化体系或其中的实质性部分;⑤创新,即在文化接触中主动、积极地适应变迁中的环境,从而产生出新的文化因子或因子丛来满足新的社会文化需求;⑥抗拒,即由于变迁过程来得十分迅速或发生接触的双方差异过大,以致于一方不能接受这种变迁,从而造成相互间的排斥或弱势者对强势者的抗拒。严格说来,后二者不属“涵化”的范畴。
从人类学家们关于文化涵化的界定,可以看出,“文化涵化”既是一个概念又是一种学说,它不仅仅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学术片语,实质上它还连结着一套精制的解释范式。人类学家们借助这一方法论范式,对许许多多民族与异族的接触关系及其结果作出了考察。然而,从该角度来考察中国民族关系者却还比较少,至于借助文化涵化这一方法论来研究中国瑶汉文化互动关系者就更不多见了。在本文中笔者拟通过对瑶族现有姓氏制度和字辈系统的分析来透视中国瑶汉之间的文化接触和涵化,借以深化对瑶族现有文化体系的理解。
瑶族是我国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据1990年人口统计,有213万余人,按人口数量的多少来排列,居于我国少数民族中的第12位。据史家们的考证,瑶族自古以来就生息于中国的中南部,主要经营刀耕火种农业并兼事狩猎。由于来自统治势力的压迫和自身生计模式的特点,瑶族的迁徙十分频繁,其分布范围自然也就逐渐扩大。时至近现代,瑶族不仅散布于我国的广西、广东、湖南、贵州、云南等省,而且在东南亚的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等国都有不少的瑶族居住。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由于东南亚战乱等因素的影响,还有相当数量的瑶族人飘洋过海,移居到了法、美等西方国家里。
瑶族在不断移徒的过程中,必然地与异族特别是主体民族发生频繁的接触,从而受到异族文化的频繁影响也就成为再所难免。从瑶族现有的文化形貌来看,其文化体系中采借自邻族的文化因子是很多的。在这当中,既有采借于汉族、苗族、侗族的,也有采借自泰族、越族、寮族、法兰西、美利坚等民族的东西。由于瑶族在历史上主要是长期地与汉族发生大规模的接触关系,所以瑶族受到汉族影响的程度也就要深得多,瑶文化体系中所采借的汉族文化的因子无论在相对数量上还是绝对数量上,都要多得多。从瑶文化的三个大层面来看,瑶族与汉、壮等族历史上不仅在物质文化层面发生过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且在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两层面都吸收了来自这些异民族的诸多因子。就拿瑶族精神文化领域的核心代表──古老的盘瓠信仰及与之相关的《评皇券牒》来说,即融汇有不少汉文化的因子在其中。彭兆荣先生从神话传说的渊源关系、叙事模式的相似性、话语体系的一致性等方面来剖析后,认为盘瓠传说和《评皇券牒》不言而喻地反映了瑶族与汉族之间文化交融的痕迹。如盘瓠传说或《评皇券牒》所包含的四大基本母题中,除“复归自然”母题外,其余的“英雄解难”、“应招附马”、“正名受封”三母题的叙事就具有浓厚的汉式色彩,类属于汉民族标准化的传统叙事样式。④如果此说成立的话,那么瑶汉文化涵化关系的由来则应是相当古远的了。据研究,道教和汉字早在唐宋时期就已传入瑶族社会中。⑤至于制度文化层面的采借和涵化现象就更其常见了。本文所分析的姓氏和字辈就属于制度文化层面上的因子。
    
 
由于瑶族支系繁多,不同支系里的姓氏制度的情况各有不同,本文限于篇幅、材料和学识所限,不能面面俱到,只能选择几个大的支系里的实例来作分析。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东北大鼓尴尬现状:只剩一个人会打
下一条: ·皮影与木偶有你不知道的真相(图)
   相关链接
·[欧贝然]民俗类非遗的再造与复兴·[李明洁]瑶族“追魂”与“赎魂”仪式的调查报告
·[郭正宜]网络作为"新田野":〈四海瑶亲歌来会〉为例·[李滢钰]性别视角下的广西瑶族服饰传承发展研究
·[王琴] “草药有命”与“自我神化”:粤北瑶族医药从业者的道德重塑·[宋双意]河口瑶族服饰调查研究
·[马桂纯]民族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刘欢]从江县摆翁村盘瑶服饰文化研究
·[王倩 陈东云]瑶族节庆文化符号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对策研究·[沈德康]论瑶族神话的分类体系、情节模式与思想特质
·[杜薇 杜双双]族内多元与族际单一·[邹元江]昆剧“传”字辈口述史的当代意义
·[王琴]“文化”论抑或“食物系统”论?·[陈金文]盘瓠神话:选择性历史记忆
·[毛巧晖]文化展示与时间表述: 基于湖南资兴瑶族“盘王节”遗产化的思考·[王宪昭]广西瑶族盘瓠神话田野调查引发的思考
·[刘亚虎]瑶族文学文化的闪光点·[崔雅]乳源瑶族刺绣的传承与发展现状探析
·[冯智明]瑶族盘瓠神话及其崇拜流变 ——基于对广西红瑶的考察·[张晶晶]瑶族不同支系的历史记忆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